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潮汕文化,就是潮籍人民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带着潮汕特点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物质特产、文献、遗物、民族、风俗以至于人的气质,同时,也包括外地人反映出来的潮汕历史。这些文化现象,除了大量存在于潮汕本乡本土之外,还散布于中国的各个角落以至于世界各地,它所保存  相似文献   

2.
新书上架     
稻草人长大了/郭启宏青年作家郭启宏的新作,就是一部“违章建筑手记”。《稻草人长了》广纳众声、野心勃勃,描绘了大家族的正史与秘史,诚然不只是跨国违章建筑的写真。  相似文献   

3.
小说作为叙述的艺术,它建构了一个纯属虚构的幻觉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构的幻觉世界之间存在着距离,即“实”与“虚”的距离。这种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小说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就在于作家处心积虑造成这一距离。这一距离使作家能以主体意识的自由驰骋在精神领域中把握、利用和改造世界,以语言的物化形态重塑人间;同时使读者得以在这种心造的世界中漫游,获得在真实的物质世界里、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得到的复杂的、强烈的、曲折多变的心理感受,满足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无尽的心理追求。 读者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而“世界不能满足人”(列宁语),很显然,小说必须能  相似文献   

4.
郭启宏的长篇小说《潮人》的出版在当前林林总总的长篇小说中其内容形式都应该是较为独特的一部,在以潮汕为题材的小说中或可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部史笔诗心的力作。它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他以一颗潮人的心浸润了潮汕文化、潮汕风俗,再站在中原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潮人的生命形态,然后从小说人物形象生动的刻划中,准确而深刻揭示潮人的精神的崇高,这种精神的崇高之美正是本文探索借以管窥的豹之一斑。 一  相似文献   

5.
读汪曾祺的小品文,“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汪曾祺小品》自序。这一感受可以从他的《胡同文化》一文里获得印证。在这篇小品文里,读者在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和作者的心态保持一致:胡同文化中最核心部分就是北京人于散淡平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忍”的精神状态。诚如作家所言,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其具体表现形式就在于面对现实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了表明这一观点,作家举了戏剧家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一句台词:“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不仅如此,作者还举出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6.
泰国华人作家群中百分之八十是中国广东潮汕籍作家。泰国华人作家与潮汕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因涉及到泰国潮汕读者的因素,于是,泰国华人作家尤其是泰华潮汕籍作家们把潮汕文化作为他们的主要创作题材,以潮汕地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意蕴在作品中便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7.
凡大作家必有卓越的人格;有卓越的人格方能出大境界。我不敢说郭启宏是大作家,但在当代戏剧创作中,他以一批优秀的剧作占据了突出的地位,这是不用说的。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戏剧创作发表过评论。但在戏剧作品中,郭启宏是稳在幕后的,他是隐在幕后驱使各色人物对生活、对历史进行解释和表现。我们很难直接面对他。《四季风铃》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进入郭启宏心灵世界的文本,这本  相似文献   

8.
郭启宏,剧作家。1940年生,广东饶平县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戏剧《李白》、《天之骄子》、《南唐遗事》和《司马相如》以及长篇小说《白玉霜之死》等,戏剧结集有《郭启宏剧作选》。今年初,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郭启宏散文集《四季风铃》。该集精选了作者近20年来散文代表作品85篇,分“生命风景线”、“风物杂咏”、“有闲书话”、“文心艺品录”四辑。 四月,韩山师范学院召开了郭启宏散文作品研讨会,师院和潮州市的部分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高度评价了郭启宏的散文,认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生对事业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历经沦桑后那份不变的痴情和不甘屈服的拼搏精神。文化品位较高,既是学者型散文,又是艺术家散文,更是作家自身人格力量的体现。 本刊特将部分与会者发言以笔谈形式辑录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陈颖全的《我们的东海岸》作为海南本土作家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唯一的长篇,小说第一次以较大的篇幅对嬗变中的海南社会生活作出艺术的表现。“以现代生活观念,来透剔海南人处于经济大变动中的灵魂轨迹”(郭小东《文学的梦土》。这在海南本土作家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小说的多样化给中国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代作家琳莎·施瓦茨在《为自由阅读》一文中说:“阅读这件事,也只有这件事,我是为自己做的。那是一条使我的生活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此话如此令人动容,无疑是因为今日“阅读”一词已经日渐与“自由”和“愉悦”拉开了距离,成了有浓重功利色彩的“苦读”和“硬读”。其  相似文献   

11.
山东作家张炜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民粹主义倾向,体现在作家对“土地”、“人民”的深厚感情,城市/乡土文明的决绝对立,回归野地的生活理想,乡村生活的诗意“狂欢”诸方面。他文本的民粹主义倾向具有意义的多指向性和变异性,同时他小说中的民粹主义倾向还揉杂了山东儒家文化的多种质素,具有本土传统话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南方的失落——论《喧哗与骚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一个作家,包括亨利·詹姆斯在内,把更多强有力的人物清醒而不可磨灭地铸入我们美国文学的记忆中。”这是美国作家理·福特对作家福克纳的评价。威廉·福克纳,南方作家的杰出代表,他对南方的深厚的乡土依恋之情,使他力图通过那邮票般大小的地方,表现人们的生活,家族的兴衰。《喧哗与骚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第五个孩子,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后来他成了著述颇丰的著名华语作家。2004年,白先勇先生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由于他策划主持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香港、苏州、杭州、上海、北京的隆重演出,“昆曲热”在中国大地掀起了高潮。无独有偶,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北京文学节上,白先勇被授予“北京作家最喜爱的华语作家”,言称他“多年来以其精湛的小说艺术为中国白话文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值得回忆和不能忘怀的是他的童年生活,那么,他走过了怎样的成长之路呢?请看…  相似文献   

14.
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本土特色黄万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创作中浓郁的个性味往往同他所置身的“本土”文化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现在的马华作家,都视马来西亚为“生我养我”的“本土”,翻阅他们的作品,也时时感到扑面而来的“马来西亚味”,而这种风味又不同于土生...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谈论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者大致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本土,什么是“他者”。再后就简单分析了一下殖民主义时期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在简单地介绍了后殖民主义以后,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后殖民主义的“他者”,和本土与“他者”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简单的介绍能让读者了解这二者的定义和关系,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与老舍的《正红旗下》都是描写旧北京风情和生活面貌的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小说里有着人们熟悉的老北京的城墙与大街小巷,也有典型的“京油子”腔调.对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先生来说,京味是他的本色;林海音女士也有着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的特殊经历.老北京的点点滴滴影响着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但两者作品里“京味儿”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除了受到作家本身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生活经历的影响外,更多的是老舍这位北京满族作家与林海音这位台湾女作家对表现老北京怎样的风貌,对旧北京抒发怎样的情感和要展现怎样的民族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想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女勇士》对“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与之相比,在华裔作品中。”花木兰”形象虽然同样被作者重构,但它们呈现的是华裔作家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所作的文化协调和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新寓言小说作家有意间离艺术和生活是与美学中的“距离说”有关系的。他们认为真正美的事物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是虚幻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心理压抑,于是新寓言小说的作家向往着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理想世界,而这又是产生创作的动力。他们还认为创作的符号———理想的世界是因时而变的。  相似文献   

19.
作家蒋子龙认为:“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20.
李铁属于“新生代”实力派作家。他不仅成功地表现了当下的现实生活,更使生活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这就是对悖论层面的介入。悖论在文本中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时代与个体因素的相悖,愿望与结果的相反,感觉和现实的相对。作家以悖论独具的本质——无解——揭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又赋予生活以意义。其根源在于作家博大的同情心、深刻的思想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小说也由此“具有了令人生畏和令人深思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