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英国现代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颇有见识的。这篇小说长短适度,文体典型,信息密集,是一篇难得的语文佳作。惟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侧重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教参中对此作品的分析介绍也选取这一角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2年9期刊登的《〈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一文同样遵循教材教参的思路,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伍尔夫绝不是为意识流而意识流的,她有深邃的思想寄托,因此理解这篇小说的重点应该是主题意蕴,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在此,我尝试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并就教…  相似文献   

2.
小说《红豆》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真实表现生活的作品。也曾有人批判过,说《红豆》是一篇鼓吹“超阶级的爱”和“资产阶级恋爱至上”的小说。而给我的印象较深的是江玫这个人物,江玫是《红豆》中的主人公,她是作者通过特定的历史环境塑造的一个鲜碉独特、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徐铎的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始于《脊美鲸》。这时徐铎已在省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了大最作品。我也略有所闻:徐铎的某一中篇发了某家大刊物的头条……遗憾我的阅读范围甚窄,当时未能一读。骤见《脊美鲸》,觉得是一篇颇为新鲜的作品。《脊美鲸》给我留下好感,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这篇小说的编辑王晓峰的推崇。王晓蜂对这篇小说倾注的感情令人感动。谈及《脊美鲸》他那份诚恳、赞赏,以及作为一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作家索洛乌欣五十年代中期发表的《弗拉基米尔州的乡间小路》,是一篇艺术上富有创新性的作品。斯大林的女儿阿利卢耶娃是一位文学工作者,她读了以后非常激动,写了一封长信给作者,称之为“美妙绝伦的中篇抒情小说”。有人认为,抒情小说是文学的一个新品种,我倒是宁愿把它看作小说的一种特殊风格。我们不必劳神去界定“抒情小说”的概念,索洛乌欣式的那类作品确实值得重视,小说的抒情性也值得认真探究。  相似文献   

5.
一 苏有友喜欢写小说,但她讨厌给人物起名字。苏有友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她妈妈喜欢苏有朋。 苏有友最近发表了一篇推理小说,是“范先生系列”的第五集。苏有友会写这个系列,不是因为她创造了一位英明神武的范姓侦探形象,而是因为她写的这五篇小说,死者只有一个,那就是范先生。这第五篇小说名叫《校草之死》,回归了范先生的本质,也算是“范先生系列”的完结篇了。  相似文献   

6.
冰心女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小说”。作品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的限制,冰心女士不可能用革命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只能给作品中那些患有时代病的青年开出以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这副灵丹妙药。虽然冰心女士的思想随着社会风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和日寇入侵的炮火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写出了一些同  相似文献   

7.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可我的学生却是非常盼望作文课的到来,原因之一就是我给学生写的作文评语里充满了激励和温情。练习写读后感时,王晓文写了一篇读《简·爱》的文章,我很惊讶,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居然读起了《简·爱》!仔细阅读她的作文,觉得文章完全出自她自己的手笔,毫无抄袭之嫌。于是,我在眉批中这样写道“:能读这部小说,说明你是个不简单的女孩子。”阅完她的作文后,发现她还没有把小说看完,我在总评中鼓励她“:原来你这么喜欢读书,这部小说结局挺好的,你看完了吗?”后来,便有更多的佳作出现在王晓文的笔下。本来王…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最早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不是小说散文,而是绘画。这,好多“张迷”未必知道。她曾回忆:“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5块钱。”(《童年无忌》)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宗璞的小说《红豆》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可是,通过对作品中“红豆”这一象征意象的分析不难看出,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  相似文献   

11.
陈琳同学问: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总觉得作品中的“我”有点阴阳怪气,很不是滋味。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我”这个人物呢? 《祝福》这篇小说是通过对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来深刻地反映封建礼教摧残下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  相似文献   

12.
《风景谈》是茅盾在亲眼看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后,而写下的“见闻录”式的散文。他在《回忆录(27)》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可见,“政治”是这篇作品的“神”。而这个“政治”应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风景谈》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下面谈谈笔者《风景谈》教学的几点做法: 阅读课文——体现革命传统教育 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凭借语言  相似文献   

13.
韩歌 《中文自修》2010,(5):45-47
曾在2008年发表了韩歌一篇《春天在飞沙走石中》的文章,这个学生极具想象力的文字,给我留下极为难忘的印象。我在她的文前写了这几行字:“文中沙巫婆使用的也是一把飞天笤帚,却不能将这篇佳作当成魔幻小说来读,它写的是西北小城三四五月风季沙巫婆的肆虐、疯狂。它出自一个初中生,用她纯真的心灵写成的现代童话。主题是‘沙巫婆,你赶不走我的春天。'”  相似文献   

14.
《雪坝下的新娘》会给您带来什么感觉?我想大概是两种感觉。首先,您会觉得这篇小说文字很美,有许多精彩的语言和意象。比如,那豆腐坊的幌子,“就像爬上树梢的一轮月亮”;比如,笑声“就是我心底发出的风,它吹拂着我,舒服极了”;又比如,小说形容一个人穿着白衣服时,是这样写的:“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以为脚下的雪路断了一截,像梯子一样立起来了”。而最美的,莫过于那“金色的美人”,“她躺在冰河转弯处”,“她的腰枝,看上去是那样的纤细柔软”,“她光洁明艳,浑身散发着暖融融的光”。您的第二个感觉,我想一定是晦涩。这篇小说实际上整个就…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日记》2014,(8):F0002-F0002
湖南省浏阳一中语文教师,天马文学社指导老师,校园文学杂志《天马》主编,长沙市骨干教师。她陶醉于语言文字的魅力,更醉心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她的十几篇个人作品在《语文教学通讯》《现代语文》《文学教育》等杂志刊登,她所指导的近百余篇学生作品也在各类期刊发表。近年来经社刊推介,她在全国公开发表的学生作文两百多篇,文学社也荣获“全国十佳社团”和“湖南省优秀社团”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7.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讲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前,我把她的另一篇散文《哭小弟》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好好预习一下。 上课我拿出一束紫藤萝花对学生说:“谁来以花为话题说几句话,谁说得最好,这花就送给谁!” 大概是很少见到老师给学生“送花”吧,同学们情绪很高涨。  相似文献   

19.
一、重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药》这篇小说是比较难理解的,生活距离远,思想距离远,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简直是在另一个世界,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确定教学目的时,应体现叶老“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讲词  相似文献   

20.
一日翻阅《中国教育报》,报载: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原高三学生兰珊创作,并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大奖赛”上获“少年美文金奖”的作品《暖色音乐》,被进入2002年全国语文实验教材《语文读本》。之后,我拨通了南开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兰珊的宿舍电话。她说,她很喜欢音乐,在写作中贯穿其间的音乐,只是提供了一个音乐的背景,给她一种情感的空间,而不同器乐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作品阐释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她还说:“《暖色音乐》只能证明过去,我还要从头开始。”——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