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枫是北京的一位歌手。1996年5月10日,他接到一个湖北某电台主持人打来的电话,随便交谈了一会儿。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一次广播直播节目的采访,他的谈话当场就在广播中播出。高枫感到受了愚弄,向有关部门投诉。7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通报,认定这个行为“侵害了采访对象的权益,同时也是对听众的极端不负责任”,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政府机关的文件使用了“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利益”一语,这是第一回,  相似文献   

2.
9月19日,以《大中国》一曲走红中国乐坛的流行音乐歌手高枫,终不敌病魔的袭击,告别人世。当我们回顾各媒体对高枫病逝前后的报道时,却突生不安之感,因为有些媒体不知不觉地传递了一种宿命的、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在导向上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偏差。9月初,高枫病重入院时,就有个别媒体散布说,有人怀疑高枫是为了提高和扩大知名度而故意入院。后来又有人对其在国外的生活提出毫无根据的怀疑。再后来,众多媒体开始将其专辑封面和宣传画连篇累牍地刊播,意图向人们说明高枫的辞世,与其对待生命的态度有关,暗示其专辑的封面是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营报2002年9月30日头版头条,记者杨磊报道:歌星高枫的突然去世原本不属于财经类媒体关注的范畴,但由于其在去世前一个月签订了一纸服装代言合同,我们有兴趣关注这个离奇合同背后的经济及法律话题。 高枫的经纪人大唐证实,高枫在8月份与浩男西服签约担任了形象代言人。高枫去世前,大部分广告拍摄计划已经完成,而他在9月2日才最终得知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中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与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红梅 《新闻记者》2002,(12):22-24
最 近一段时间 ,高枫从病危到去世的消息 ,成为各娱乐版的头条新闻 ,媒体纷纷挖掘他从艺生涯中的“猛料” ,包括他的家庭情况、被捕风捉影的恋爱、被揣测的病因、被风传的私生活。仅高枫的病因 ,就被传得很隐秘 ,有媒体说 ,高枫染上的是“PCP病毒性肺炎” ,据称只有三种人可能被传染 ,其中一种人为艾滋病患者。这些报道引发了京城媒体有关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争论。其中 ,2002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娱乐新闻过度关注高枫事件是一种‘集体偷窥’”和《北京新报》的“公众人物从社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公众社会应当有相应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5.
电话寻找“死刑犯” 2003年3月17日上午,一位史先生向本报打来电话说,他有一个朋友杀了人被判处死刑,临死前这个朋友有一个想法,想把自己的肾捐献给社会,并请求受捐治好其妻子腿上的肉瘤。史先生留下一个电话号码。“死刑犯”捐肾救妻,此事有些蹊跷,记当即拨通史先生留下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是一位女性,她说没有史先生这个人,更不知道什么“死刑犯”欲捐肾救爱妻的感人事情。正当记失望地准备挂断电话时,电话中忽然传来一位男子的声音:“喂,你好,我是这家酒楼经理,您有什么事?”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写作》2002,(11):47-47,48
“炒作”已成了当今某些媒体的“疾患”,尤其是文体新闻的报道,有时一点鸡毛小事,一番“热炒”,竟成为报纸上的头条新闻。不久前有关歌手高枫病危的报道,即可见炒作风之一斑。从9月16日发的有关高枫住院的第一条消息起,至9月22日高枫病逝第三天,有几家报纸不惜版面,超规格地(有的放在报纸头版头条位置上)连篇累牍报道这位歌手的病情及相关方方面面的详细情况,有的报纸天天有这方面的报道,有的文字新闻还配了图片,有的刊在头版头条显要位置上。热炒高枫病危之风终于平息下来,但风过之后,大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冷思考。冷思考之一。时下,正值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掀起宣传热潮之际,宣传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这一段新闻媒体要高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和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要以头等的版面、最高的规格、最大的力度、最佳的效果为党的十六大营造团结奋  相似文献   

7.
1月18日,吉林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长春召开。省委副书记林炎志、省政府秘书长刘润璞、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办公厅主任荀凤栖、省委副秘书长刘利华、省人大教科文委副主任傅秀清、省人事厅副厅长高枫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并对“十五”以来全省档案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省人事厅副厅长高枫宣读了省人事厅、  相似文献   

8.
截止9月18日下午19点30分,新浪网上对高枫的网友评论已经多达450页,远远超过对南京中毒事件300多页的评论。 这个事件具有如此多的新闻因素:一个半红不黑的歌手,一种被怀疑为与艾滋病有关的怪病;而公众的眼球除了对高枫“是否还活着”十分关注外,更多的恐怕是他感染这种病的途径。以致于当高枫的经纪人和他的舅舅在面对网  相似文献   

9.
编辑导语:一位热心读者来电话,说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毕业典礼,有一位学生代表致词,令近千人的会场上掌声沸腾,问本刊编辑部是否乐意发表.编辑部接这种电话多了,显得麻木:寄来看看.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11.
戴佳 《新闻记者》2003,(3):57-59
在过去不久的2002年,媒介道德无疑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五胞胎事件、歌手高枫病逝事件、《东周刊》事件,一件接一件,就像一个个放大镜,将媒介的行为一次次地放大。媒介似乎还从来没有在这样集中的时间段里经历如此多的道德拷问。岁末,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事件的出现,媒介的表现再一次遭来质疑。而这一次,部分媒介似乎已经意欲走到道德的边轨之外,这不能不令每一位传媒人反思和警醒。众“媒”鼓噪由于新闻资源有限,由于事件本身的敏感性,由于“世界艾滋病日”的即将来临,媒介在这次事件中一如既往地蜂拥而至,这本来不…  相似文献   

12.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0年前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你知不知道,这位村支书前不久为家里人的事与人打架,差一点就‘进去’了?”我说:“真的不知道,这个典型是乡领导推荐的,村里的干部介绍的都是正面的素材。”这位知…  相似文献   

13.
张严平 《新闻三昧》2005,(11):47-48
电话里接到任务,采访杨业功。当我得知他是第二炮兵某基地的原司令员时,脑子里便有了一个很大的“谜”:一位导弹部队的将军,距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那样的遥远和陌生,他带给我们的将是怎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14.
“要说公司网站起的作用,除了能招来一堆推销电话,就没别的用处了。”一位公司老总说到花力气建设的公司门户网站,一脸的无奈。  相似文献   

15.
在记者生涯中,有一件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年的夏天,我采写了关于一位村支书的报道,讲的是他竞职上任后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在村里住了一夜,与几位村干部聊天。我以为这就够“深入”了。报道见报几天后,有位当地的知情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你写的报道内容没什么出入,可这只是他这个人的一个层面,也就是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影响图书质量的三个因素青岛出版社高枫,李茗茗1.编辑性格对图书质量的影响编辑是一本书稿的成书责任者。一本书的成功与否,与编辑的学识。文字修养、性格、工作态度等关联甚多。一般来说,学识水平高、工作态度好的编辑,所编图书错误要少,反之则否。但决不可忽视编...  相似文献   

17.
一个推销员的故事近读这样一则国外营销趣事轶文:乔治·吉拉德是当令美国排名第一的汽车推销员。有一次,一位名人向乔治买车,乔治向他推荐一种新型车,眼看就要成交了,对方突然决定不买了。对方为何突然变卦呢?乔治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点,他忍不住拨个电话给...  相似文献   

18.
张玉芹 《大观周刊》2012,(24):23-23
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增加了网络订票和电话订票方式,着实方便了很多人。但因网络和电话订票比窗口订票早四天,使得习惯在售票窗口排队购票的众多农民工一票难求,很多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也因身体原因,被排斥在新技术外。 但在威海火车站,哈工大(威海)一位名叫张平的大四学子因偶然的原因决定帮人电话订票,而且一呆就是十多天,帮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义务订票几百张,用他的“举手之劳”温暖了很多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和残疾人的心。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一月十八日讯北京市内最后两个五位拨号制的电话分局昨天起改为六位拨号制。除了郊区少数几个电话分支局之外,目前北京全市电话巳基本上实现了六位拨号制,这样就扩大了电话的容量,为安装更多的电话创造了条件。北京的第一部电话出现在一九○○年,到解放前的半个世纪内,只有两万多部电话。解放后,北京电话事业发展很快,仅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安装的电话,就相当于解  相似文献   

20.
出好大科普图书繁荣科技出版业高枫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主义出版业无疑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承受优胜劣汰的考验。面对这种形势,科技出版人员树立什么观念、采取什么对策,是关系到科技出版业繁荣与衰退、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一、大科普概念的提出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