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记录了诸葛亮因六次事件哭泣,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担当之义、容人之量、礼贤之怀、爱子之情、故友之谊以及孤寂之愁等,这六次哭泣揭示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可贵的人品。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后,一首高亢激越的《留学生之歌》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不胫而走。它高昂的旋律,优美和充满爱国情愫的歌词抒发出海外莘莘学子对祖国的挚爱与神往之情,表达了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誓为中华腾飞而负笈读书的壮志情怀,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们在异域坎坷艰辛的生活和奋斗轨迹。 下面是《留学生之歌》的部分歌词: 孜孜求学 拼搏向上 珍怀乡愁 勇挺胸膛 朝朝夕夕 奋创辉煌 朝朝夕夕 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3.
杨胜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1):50-51,108
杨巨源是中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仕宦经历丰富,交游广泛,诗名颇盛。其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爱国之情、济世之怀、仁爱之心和交友之道。  相似文献   

4.
萧云从《离骚图》是我国古代楚辞图绘的精品。通过对《离骚图》及近八千字的序跋注文的研究可知,萧云从不愿蹈袭前人画作,力求有所新创,显示了对艺术创造的苦心经营和独创性追求;基于绘画的诫世功用,萧云从的图绘多蕴有规劝鉴诫的思想内涵,体现了笔之所到、思之久远的人文关怀。作为明代遗民,萧云从深契于屈子的爱国之心,在《离骚图》笔墨之中,灌注着深沉的哀愤和思怀故国之情。  相似文献   

5.
<正>一篇课文,为了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总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如何把握和呈现核心问题呢?我就近期磨课中的《梅花魂》来谈谈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动态把握。"一教":开门见山呈现核心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怀乡思国的散文,乡愁与梅花的芬芳一并沁入读者的心魂。通过外祖父宝贝般珍藏的国画作品《墨梅》,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远离故土的老华侨的思乡之情。师:同学们,梅花之魂指的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点明  相似文献   

6.
咏史怀古诗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题材类别.据统计,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咏史怀古诗有9首,《赤壁》是其中之一.《赤壁》作为杜牧咏史怀古诗的代表作,经久不衰,在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着高超的技艺,凸显了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聚焦于史和"不与"之情两个角度来解读《赤壁》,并在此基础上从晓之以史、...  相似文献   

7.
唐圭璋先生乃20世纪词学宗师,以一人之力编纂的《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等文献嘉惠词林,功徳无量。先生不独词学湛深,且词心醇厚,词才清拔,词学、词才、词心三者集于一身,他的《梦桐词》小令长调兼擅,尤以小令见胜,在民国词坛占有一席之地。《梦桐词》中的《南云小稿》写于抗战时期,集中抒发了悼亡之情与乡关之思,个体的痛苦扎根于时代的痛苦之上,蕴含着民胞物与之怀,堪称血泪凝成的性灵文字,不少作品达到了重拙大的境界。先生抗战前的作品大抵为词社雅集之作,多写长调涩体,严守四声,尚未摆脱拟古习气。解放之后的词作多为歌颂承平的应景之作。  相似文献   

8.
杨慎在滇吟咏名物诗篇至多,《垂柳篇》为其尤者,论者认为《垂柳篇》是杨慎的“自悼之作”“自怀之词”“自为写照”。因杨慎个人遭际加之《垂柳篇》托情于物的自怀,引发不少明清至滇文人的共感和本土文人的共情,深受当世和后世文人喜爱而被题于驿馆屋壁,刻石于署衙、楼阁。《垂柳篇》之后产生的相关作家的感发之作,诗作主题表现岁月变迁之感、优游风采之赏、杨慎遭际之叹及自身境遇之照。原作的流传和后世作家的相关作品促进了《垂柳篇》的经典化进程,显示出“垂柳”旺盛的生命力,它已然成为一棵不朽之树。  相似文献   

9.
即事感怀诗,诗人所抒之“怀”是真挚感人的。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赠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即事感怀诗, “事”与“怀”的结合是很自然、高明的。杜甫《月夜》,于清冷的月夜中思念因战乱离散的妻子,情与境是自然协调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  相似文献   

10.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又名《暮秋离怀》。剧中以秋天萧瑟之景衬离人伤感之情,被誉为曲中绝调。但是这一折里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首诗出现在【四边静】曲牌后的一段念白中——  相似文献   

11.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里有段较为详细的说明:“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简而言志,就是“诗言志”。“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杨树达先生《释诗》一文中说:“‘志’字从‘心’,‘出’声。”其实,“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所以汉人释“志”为“心意所趣向”,是有道理的。“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亦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相似文献   

12.
周志恩 《高中生》2013,(2):12-13
夏丐尊先生深怀悲悯忧虑之情,在《谈吃》的短文里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嗜吃成性的社会风俗画。作者以幼时盼望过年为开端,引出“吃”的话题,接着于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中揭示病态社会心理,侃讽刺之情。  相似文献   

13.
王彬 《天津教育》2011,(8):38-40
心之所向于教,教然后知不足;心之所向于法,寻法然后知困;心之所向于情,披情然后知淡;心之所向于恩,求恩然后知疏。——摘自《我手写我心》(刘晓婷著)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不计其数的诗词佳作中,常有立意独特、写法新颖、个性突出之作,使读者觉得耳目一新,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送别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许多送别诗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这当中不少作品写离愁别恨,绵绵不断的相思之情,格调低回婉转,情绪抑郁悱恻。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它产生之后,就受到广泛的重视.但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十分可信的材料佐证,使许多作品主题不明,读者也莫衷一是.本文所论《蒹葭》一篇,目前说法倒比较统一,但笔者认为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秦风·蒹葭》在《诗经》中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篇章之一.那凄凉萧瑟的晚秋之景,那婉约忧伤的仿惶之思,都使人深受感染.关于此诗的主题,目前的教材多认为表现男女之间的思恋之情.如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说:“本篇抒写怀人之情.”范垂长的《先秦文学详解》中在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表现出了一种苦情苦意.这固然与他的身世及侍卫生涯有关,但更多的来自于他情感历程的跌宕.这不是一个愁字可以涵盖得了的.愁情不断的叠加,是更深沉的愁情,是更浓重的愁情.然后再细细品读,苦之一字就从字里行间漫卷的忧愁底部缓缓升起,一直浸透肺腑.人生无常、情爱无常之感慨油然而生.而这样一种哀感顽艳之苦情,恰恰就是纳兰万斛深情之所寄.难怪这位天生富贵的公子自诩为"不是人间富贵花".本文就试图从三个方面来看纳兰爱情词的"苦"字:相思是苦,悼亡最苦,恋情亦苦.  相似文献   

17.
《怀感》对当时农村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怀感》及其作的悲剧启示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之情,在全社会倡导敢说真话的良好风气,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秦观的《八六子》是一首怀人之作.该词善于运用比喻、引用、互文、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对字句的锤炼,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写得回肠荡气、哀婉动人,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阳春三月,孟子故里,一间朴素的会议室,一群创业的职教人,室外春意盎然,室内亲情融融,为纪念本刊出版200期,本刊编辑部特约请部分多年来始终关注和支持本刊发展的作者和读者座谈,叙友情,话事业,共商本刊创新大策,发言者动之情,晓之理,其心殷殷,其情切切,面对挚友,倾听呼唤,我们无以报答,惟披肝沥胆,殚精竭虑,联合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携手并肩,精心哺育,便《现代企业教育》这朵时代之花,在21世纪的春风中绽放得更加灿烂芬芳,以回报广大作者读者的深情厚意。  相似文献   

20.
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写下了震烁文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一词二赋,尽抒赤壁之情。苏轼何以对赤壁如此情有独钟呢?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诗词文赋足以令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