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王安忆多变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有一个恒定的方面,这就是对女性的关注.从最初的<雨,沙沙沙>到"三恋"再到<长恨歌>,表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贯通着不变的女性意识.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以超性别的姿态、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此文从三个方面切入<长恨歌>,探讨了王安忆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言说方式,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命意义进行的深刻追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奕 《文教资料》2008,(28):163-166
本文试以王安忆九十年代之后所创作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遍地枭雄>等数部中长篇小说为例,从自我意识的彰显、自我身份的认同、命运的探寻三方面来阐释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情结",并分析该情结形成的内在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试探寻王氏"英雄情结"背后的真正内涵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孤独与追寻.  相似文献   

3.
张淑云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26-28,47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上海女子的传奇经历,更是上海这座女性的城市的故事及生活在上海这繁华都市中所有王琦瑶们的人生悲剧.这部小说蕴含丰富,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含.运用四层面分析法、格雷马斯"符号矩形"理论和精神分析批评能够对小说做出三种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识凝结着诗人最丰富、最真实的人生信息,从根本上塑造了诗人的创作风格.本文以<秋明词>中的同名词<浣溪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沈尹默和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三位词人的比较研究,试图解读沈尹默在<秋明词>中透射出的生命意识:纯真的人生哀愁.  相似文献   

6.
方芳 《惠州学院学报》2009,29(4):116-119
<旅行岁月>第三集<罗马>是李斯特的晚期作品,作曲家晚期创作风格之转变及各种倾向体现其中.文章对<罗马>音乐形式与题材方面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展现李斯特晚期的艺术观念及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伤逝>与丁玲女士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分别塑造了子君与莎菲两个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传播过程中,追求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两个新女性的形象.本文从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创作者以及原文的解读等三个方面对两个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分析,解读特定时代下人物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比较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施叔青的<愫细怨>和王安忆的<香港的情与爱>,发现三篇小说以香港为叙事背景设置了相似的人物文化身份和文化关系,但三位女作家在相似的文化语境中展开了不同的思考.香港文化隐喻了无限可能的文学意义,给予了三位女作家丰富的文学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自身独特创作特点的作家,本文通过解读王安忆有代表性的作品,研究王安忆小说显现层面的并置式叙事结构、人物视点式叙事结构和深隐层面的理性启悟式叙事结构,品味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王安忆近期创作的小说《长恨歌》和《富萍》为例,解读王安忆潜在的历史叙述冲动对人性生存文本的偏离倾向。  相似文献   

12.
西方诗经学经历了传播、译介、研究3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各种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将其理论运用于<诗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加拿大学者多布森将语言学运用于<诗经>创作年代的考证,结论与我国传统诗经学关于其创作年代的考证基本一致.而美籍华裔王靖献运用套语理论对<诗经>进行数据分析,对多布森的<诗经>创作年代的"连续阶段"提出疑问,争论的焦点是4个连续阶段的过渡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是关于人物的,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两篇课文中的三处细节描写,笔者的理解与流行的解读有所不同,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的创作具有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视角.现代性视角下,作家对现代以来纯粹欲望化和个人化生存进行批判和超越,后现代视角下,作家对笔下人物那种纯粹欲望化和个人化生存又给予谅解和认同.作家的价值判断就在这二者之间犹豫、徘徊.<长恨歌>无疑是作家这方面创作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黎英海先生的艺术歌曲<唐诗三首>最大的特点是用音乐描写画面、渲染气氛,在诗境的引发下产生相应的乐境,用音乐去揭示诗人的内心情感.文章从诗和乐的角度,分析了<唐诗三首>诗乐结合、浑然一体的音乐形象,力求解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揭示其创新之处,探求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精髓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地思考和关怀,对生命"孤独"情境的书写则是这种思考和关怀在文本中的必然呈现,作家对俗世生活忠实记录的同时,对人类超越和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她小说叙事的内在推动力.本文以孤独情境为支点,通过对生存、情感两种孤独范式地分析以期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试图解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精神探索的路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王安忆小说《叔叔的故事》的解读,总结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心态,揭示文本隐含的深刻内涵,展示作品人物的复杂心理,试图在王安忆小说特质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全文着重从三个独特的视角体察《叔叔的故事》的小说特质,即"使命感"与"宿命论"——创作心态的复杂交织;"思想"与"物质"的重合——文本中隐含的"故事";人与自己的抗争——小说人物心理发掘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诗经>婚恋诗多用比、兴,诗义隐晦不明,古代学者又多刻意求深,比附经义,故历代学者对<诗经>婚恋诗的解释分歧最大最多.欲准确读解<诗经>婚恋诗,首先要论世知人,了解<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以便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以便正确地解读作品.<诗经>婚恋诗的创作时间长、地域广,存在多种婚姻形态与婚俗,而婚礼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婚姻形态的影响是不同的;<诗经>婚恋诗中多用比、兴,存在许多性爱隐语.读解、评价<诗经>婚恋诗要考虑这些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也不能刻意求深,过度解释.  相似文献   

19.
<小鲍庄>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王安忆在"文化寻根"热潮中的独特书写.本文运用广义的修辞学理论,从小说的焦点人物"捞渣"的修辞命名切入,对文本的主题指向"仁义"展开了思考,讨论了小说解构传统"仁义"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深入分析<高中地理课标>和深刻的思考,以必修课程地理2的第三部分内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例,从教学内容分析与目标解读、知识的梳理与学法指导、教学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制订整体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为具体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使教学更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