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彼此的情感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闵洪波 《教师》2012,(30):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师生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是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燕 《快乐阅读》2012,(32):116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体悟感动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师生互动的积极成果。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因为感动,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教师肢解课文,进行烦琐分析的现象已不再充斥课堂。不过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以一种漠然的态度俯视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的情感因素,致使一篇篇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课文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使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其实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双元互动,以  相似文献   

7.
在以情优教的教学中,“情感”不仅仅作为手段来优化教学,而是首先作为目标来优化教学。语文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学是人和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中,既存在认知信息的传递和加工,也存在情感信息的交流和体验,是情知相依、共存的过程。教师只有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引领学生与文本的真情对话中,体验感悟,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刮起了一股煽情之风,“煽情”成了公开课取胜的法宝,谁…  相似文献   

8.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互动,通过两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互动"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互动"中升华。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向互动,让阅读教学精彩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寻找有价值的生命体验,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教学隐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价值的生命体验"本身是一个比较浪漫的表述,这符合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如果透过这一浪漫的表述,从认知的视角来看,生命体验是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新的认知,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种表现。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生命体验则是学生在与文本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上的高峰体验。因此寻找有价值的生命体验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视作是一项基本工作。由于当前语文学科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探寻理解文本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以及指导者是教师。而深度教学是指以教学为核心,教师创建精彩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历史情境,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研究和讨论能力的教学模式。一、以情激思精彩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物象,从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是利用情感体验移情原理,让学生与历史物象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在与历史物象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美。课堂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教学的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正在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要想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教师就要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政治课堂中的情感,培养学生政治情感能力,做到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是很有感染力的,教师想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感动,那么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感动,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也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可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回归情境、分享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历史素养。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三方整合的信息系统。所以,与之相应的理想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互动。在课堂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师生们共同探讨文本,不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成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系统的三者——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构成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互动”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互动”中升华。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  相似文献   

17.
詹志英 《中学文科》2009,(16):40-41
情感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语文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情感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要重视感悟和语感训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同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个相互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生成性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以《繁星·春水》为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生成性的教学,使学生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中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思品课堂,教师应注重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即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躬行"去获得"亲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教学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使学生得到某种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的过程。本文所要探讨的对话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就文本的解读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的新式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