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高校应着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创新和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向社会和教学“双转化”。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高校科技转移机构未能充分发挥效能。基于此,文章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我国高校转移机构运行效能为目标,将高校技术转移机构模式下的项目建设分为项目需求、项目设计、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评估5个主阶段,从多方面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健全转化保障体系、加强校企联合、健全激励评价机制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薄弱的环节。北京科技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但北京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仍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难以在本地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难以得到落实等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中介机构各个方面的作用,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相似文献   

3.
高校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承担了众多国家科研任务,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是科技成果使用和处置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趋活跃,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技术转移思路不适应成果转化需要的情况。高校应以深化科技体制为契机,探索建立精准技术转移创新模式,最大程度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实现技术转移全流程精准化操作。从一切有利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点和技术转移规律的精准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选择一个合理的合作模式就成为合作成功的关键。北京化工大学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理念,突出学校"大化工"的学科特色,发挥本部门对学校科研、开发、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的统一集成管理优势,整合学校科技资源,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不断探索和创新,坚持分层次、多形式的技术转移策略,针对不同的技术本体和受体,探索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创业型大学技术转移的成效突出,重要原因是大学内部的尖端—应用科研系统、大学内外部的法律与政策系统、投融资系统以及先进的管理与信息系统形成了一种互相协同的系统结构模式,并为技术转移提供持久的支持。对我国来说,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必须从全局出发,鼓励高校从事紧密结合国家和市场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时运用系统思维持续推进大学内部的科技管理专业化、大学内外部的法律与政策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投资与融资系统互相协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97-98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企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等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形势下,高校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探究技术转移工作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实效。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大学的技术转移日益受到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本文着重对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的路径及其成功原因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版)明确了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并且明确可以通过协议定价等方式确定价格,预计将会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热情。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问题,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方面的作用,仅有政策是不够的。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价值的评估和技术转移合同的谈判是目前促进高校技术转移的核心要素。现有状况下推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切入点需落脚在科学家团体自身,以科研团队为单位进行知识产权全程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110-112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经济和科技结合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高校技术信息和企业需求信息,实时向企业推送高校研究成果,可实现高校与企业全面交流对接,加快企业接收运用高校最新技术,服务广东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促进新时代下创新导向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然而研发与商业化之间的割裂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组织发展的惯性依赖与市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尚未成熟的现实情境下,辽宁政府探索出了"基于政府引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框架",剖析该框架的形成逻辑和实现机制,可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当前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政府、高校、企业等各主体应结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从政产学研用协作、人才体系建设、科技成果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服务地方产业布局和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国家非常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建设,教育部于2019—2020年公布两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名单,共包含71所高校。尽管这些高校都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但这些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选取其中41所高校作为样本,收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管理机构网站的信息,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存在单一管理模式和多头管理模式,并细分为5种类型,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建设呈现多部门、多管理模式的多样化趋势。为适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也为了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建设,提出由产业机构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并重视管理机构的独立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的路径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大学的技术转移日益受到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本文着重对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的路径及其成功原因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278-280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近期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规,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有力条件,同时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适度打破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界限,站在科技研发全周期的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从3个方面完善资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操作实践中,合理解决利益分配与责任分担,激活各方动力,缩短转移路径,降低转移成本,控制转移风险,提高转移成功率,必须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和流程优化。在总结了人格、路径、内涵、对象、机构、持续、制度七个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过程的分析,提出把技术开发机构收到转移经费、办理技术产权变更作为技术转移起点的建议,创新制度设计,把绩效考核的目标合理分解到后续服务,建立并逐步实现技术转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在贡献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校承担着产业技术的基础研究任务,对于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转移包括直接技术转移和间接技术转移,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综合资源优势,选择适宜的国际技术转移路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承办、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与欧洲技术转移和创新协会(TII)以及德国明斯特应用技术大学科学营销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中欧科技成果管理与转化创新研讨会"于2007年9月26-28日在北京西苑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办公室张木副主任和成果处的有关人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政策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策导向的偏差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政策引导不到位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扩散的视角,研究政策的学术导向、激励不足、强制性保护不足对高校科研工作者抗拒转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可为突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规范与完善政府科技管理行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94-96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充分,一直未能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校科研人员更多的还是注重如何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如何获得高级别的奖励,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项目的申请、研发和如何产生成果上面。当前高校在成果转化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度、评价机制、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吸收能力等方面,因而促进高校技术转移的对策也应该从健全转化机制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专利质量和完善分类评价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目标与战略,是对高水平大学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