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浩 《大观周刊》2012,(42):85-85
诚信缺失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政府缺少诚信滥用纳税人的税收;经济领域缺少诚信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在金融市场,经过“公地悲剧”、“公家的财富人人可有”“洗礼”的中国民众让当代中国银行出现无数坏账!国有银行怕坏账,民营企业要资金,这就为民间借贷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对此,又怎一个“禁”字了得?  相似文献   

2.
谢金华 《声屏世界》2013,(11):52-53
2013年7月12日,《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王者归来”。从追赶别人到被人追赶.这对浙江卫视来讲既是一种荣光.也是一种考验。《中国好声音》不负众望,第一场就以3.516的收视率傲视群雄,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一个《中国好声音》节目竟然收获20个亿,创下了综艺节目首播收视、市场份额、到达率、忠诚度等多项全国新纪录。《中国好声音》≥20个亿,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未来学家,托夫勒尽管也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前途做出某些预见,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个可以与17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相媲美的甚或是超过其意义的“革命”。至于这一“革命”对于人类未来的意义,目前还难以具体、全面的言说。因而,他没有简单说什么是“财富的革命”,而是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财富的革命给予这个世界的具体、深刻的改变,衬托和展现财富的革命,让读者从内心经过归纳来体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而阳早、寒春夫妇正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经历     
采访一位养鸡专业户,他谈起自己的经历:“别看我不到40岁,干过的行当可不少,18岁出中学校门,在窑场挑4年砖坯,乡里成立剧团,我敲析鼓,一敲就是7年,后来,下江南,闯浦东,卖服装跑遍大西d匕。”他说:“磨难也是财富,挑砖坯,使我学会吃苦耐劳;敲极鼓,养成做事有折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干什么都比别人思路新,有创造性。”我把他的这些体会,整理成一篇《一个农民的市场观》,忽然想到:一个记者,是否也要有这样丰富的经历?是否也应有这笔财富?回答是肯定的。新闻虽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但无不渗透作者的判断、见阿和感受…  相似文献   

6.
一个非洲母亲问孩子:“上帝住在哪里?”孩子答:“既然上帝创造了万物,他一定住在中国。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 这是流传在非洲的一个笑话。 走在非洲一些城市的街区,凡有档口、门面的商店,基本上被“中国制造”所占领。大约只有两个例外:香烟是欧关的.水果是本地的。  相似文献   

7.
吕春 《档案天地》2009,(2):30-3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入军委常委,开我军之先河。这一现象在开国将帅中是罕见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8.
不了解中国人的人觉得我们很难捉摸:“我明明听懂了他的话,他怎么还是不高兴?”因为中国人说的话通常包含很多意思,听懂了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中国人不说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中国人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1998年,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在这一年,中国企业网诞生了,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电子商务的专业公司之一,她肩负着中国企业“网上革命”的使命。中国企业网的诞生,使中国企业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网上之家。 张冀光,这位60年代清华学子,作为中国企业网的总经理,沉稳而刚毅。一开始就将中国企业网定位于企业对企业的服务商,不搞什么花架子,也不搞“大而全”。面对互联网同行的大操大办,他却出奇的平静:“你今天可以炒作,你明天可以继续炒作吗?你能炒出一个互联网的未来吗?”开拓者的这种认识终于使…  相似文献   

10.
孟洪  大汉 《出版参考》2007,(7):21-21
1949年10月1日这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庆.华夏沸腾。这是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对一个人似乎更加难忘.这个人就是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此时此刻.他在哪里?在做什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里,似乎总有着两种编辑:一种编辑整日里“等米下锅”,就稿编稿,因各种原因(如节日放假、所处地域写稿人少等)时不时还闹点儿“稿荒”;一种编辑总是策划多多,来稿如潮,版面上时时是佳作迭出亮点不断。这两种编辑可分别称之为穷编辑和富编辑。 那么,富编辑有哪些财富呢?或者说,穷编辑缺少哪些财富呢? 第一种财富是大量的稿件。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记者与通讯员的来稿中,富编辑总能编出大批可用的稿件,有的稿件似乎只能枪毙了,富编辑却妙笔一挥,重拟标题、重选角度,使其起死回生;一是配合形势、时亨、版…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公交车上.一个陕西农民手持一张十元钞票凑到售票员眼前,嘴里咕哝着:“见过吗?”售票员瞟了他一眼,没有发作。不想这老乡没完没了.仍是执着地大喊“见过吗!见过吗!”售票员终于按撩不住怒火,掏出一张百元钞票回敬道:“你见过吗?!”后来方知是口音的谬误,对方是要买到“建国门”的车票。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三昧》2008,(5):15-16
谢利娜在2008年第2期《新闻爱好者》发表《“财富排行榜”排出了什么?》一文提出:2007年10月中旬,随着《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的推出,年仅26岁的杨惠妍荣登中国首富宝座。一时间,“富豪”“富豪榜”被媒体炒得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14.
品牌与定位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聊天,有人质疑:《中国财富》的定位有问题。我当时大吃一惊,因为《中国财富》的定位是做了大量的分析和印证之后做出的,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于是急忙追问。那人说道:你们叫《中国财富》,就应该做财富,做资本,现在你们做方法和经验,定位有问题。听了这番话,我哭笑不得,根据名字做一本刊物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如果一个人没听过“汇丰”,他会不会以为是一家农业公司?如果有人没听过“雀巢”,会不会以为这是一家环保公司?至少我第一次听到“可口可乐”的时候,我以为是一种新的巧克力。一本刊物的品牌,也就是名字很重要,但是名字并不等同于定位,甚至不等同于品牌。品牌至少包括两部分:品牌本体和品牌诠释。品牌本体就是品牌本身的构成,例如名字、图形、颜色等等。而品牌诠释则包含品牌的意义和其传输的概念,在很多时候,品牌的意义取决于我们怎么进行解释和推广。很多人问我:“《中国财富》偏财经、偏产经,还是偏企业报道?偏管理、偏故事、还是偏概念?”,这个问题我不愿意回答,因为大家的定位方式不一样。而在《中国财富》,定位这个问题,直接上升到产品营销的地步。众所周知,产品的营销发展简单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导向阶段、市场导向阶段和顾客导向阶段。产...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6.
再说陈世美     
如今呢?中国似乎有得是钱,但是,既得利益则是盘根错节,财富也世袭化了。小人物创业的机会却变得微乎其微,“自我造就的人”在情场贬值了,社会也渐渐地“化石化”了。  相似文献   

17.
齐莉莉 《青年记者》2005,(11):48-50
初识曹轲,缘于他的字.“2005南方传媒高峰论坛”召开不久前,看到了他任主编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内部研究性刊物《南方新闻研究》,打开扉页,每期的卷首语都出自他的手笔.其中一期上,“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青春欢喜”跃入眼帘,让人心生好奇,毕竟这句出自一位82岁老科学家的话曾经在坊间流传一时,曹轲对它又作了怎样的新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灵魂”?渴望着怎样的“青春欢喜”?读完那篇字,我的好奇心却越发重起来.没有想到,后来终于在论坛上见到他,却给了我太多的意外.惊讶于他的“书生意气”,惊讶于他的“青春年少”——此次南方传媒领袖云集的盛会上,不满40岁的曹轲是我们聘请的最年轻的兼职教授.于是,我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一家公益类报社停留过一年,这家报社给我的最深感受是:一群穷人在热火朝天地搞着中国的慈善事业,而这群人本身未必不需要救济。当一个穷人倾其所有行善时,他的行善成本是巨大的,但他的善举却不一定作用巨大,于是也很难将公益事业做大,更难引起人们的感动与注意。当一个亿万富豪拿出总财富的百分之一来行善时,他一定会引起万众瞩目。这是总量所决出的通常效应。对比“国际惯例”,中国富豪的“慈善成本”是高是低由此一目了然。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每年拿出将近一半的利润搞公益事业,中国的富豪其横向之比难以匹敌。这倒充分说明了一个现实行善的形势,即: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富豪要倾尽全力搞公益,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11日晚,当捐资总额达20亿元被列为“胡润2006中国慈善榜”第一名的余彭年徽徽颤抖的身影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时,在场观众都忘记了“动机”这个词。尽管这是胡润慈善榜几乎每年都会引起的猜测和谈资。人们都为余彭年而诚心感动,不仅因为他20多年的坚持,因为他面对巨额财富的淡然与洒脱,更因为他的财富正流向最有意义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