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陆机作为吴国亡国之臣,与西晋士人存在着政治归属的差异。我们从与陆机交游过程中产生的赠答诗,研究西晋时人是如何认同陆机的?首先,追溯宇宙文化同源性,是赠答诗的关键一步。其次,凸现陆机的道德伦理魅力,加强个体道德伦理认同感,冲淡政治归属差异,是赠答诗的核心。最后,侧重文藻才华认同,淡化政治归属差异,是赠答诗的落脚点。总之,在西晋时人的心目中,陆机是极具道德魅力和藻丽才华的难得之士。  相似文献   

2.
陆机是西晋文坛的风流人物。他不但是负有盛名的作家,而且还是颇有成就的文学理论家。他的作品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影响之深,是同时代的文人无法与之比肩的。因此,陆机的诗文很受后人重视。自西晋直至清代,对陆机诗文的品评,历代相接,不乏其人。然而,在众多的评述中,一些论家  相似文献   

3.
西晋陆机在罹难之际,曾云:“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人将此言与秦相李斯“上蔡之犬”的典故对举,故后人有“上蔡之犬,不戒于前;华亭鹤唳,方悔于后”的感慨。上蔡是李斯的故乡,但华亭与陆机、陆氏家族有何联系研究者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考证“华亭”的地理位置,了解其沿革演变,揭示它与陆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4.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汉代的五言抒情诗。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是谁,但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笼统地称为“古诗”。这些古诗深受当时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诗人陆机、东晋诗人陶渊明、南朝诗人鲍照,  相似文献   

5.
陆机的抒情赋成就较高。通过抒发自己对故国、故乡、家族、亲人以及自身的真实情感,陆机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在现实中徘徊挣扎的文人形象。这个形象既有敏感脆弱、情感丰富、高傲自负的一面,又有坚忍不拔、深藏压抑、自卑妥协的一面。从广义上来讲,这个文人形象既可以是陆机,也可以是西晋时期整个文人群体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缘情”和“绮靡”是陆机诗学观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陆机在强调诗因情而生的同时,也强调诗歌语言必须文辞美丽繁盛。但陆机的诗作大都在“绮靡”上下功夫,空虚乏情,只有少数写切身经历的作品流露出真情。在诗艺上,陆机的诗形成了重文轻质的华丽诗风.开启了西晋至南朝注重语言美的风气。  相似文献   

7.
"缘情"和"绮靡"是陆机诗学观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陆机在强调诗因情而生的同时,也强调诗歌语言必须文辞美丽繁盛.但陆机的诗作大都在"绮靡"上下功夫,空虚乏情,只有少数写切身经历的作品流露出真情.在诗艺上,陆机的诗形成了重文轻质的华丽诗风,开启了西晋至南朝注重语言美的风气.  相似文献   

8.
文章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就是客观事物,“意”就是思维,“言”就是语言表达。物、意、言是写文章的一个总过程,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则是写作中的第一个过程,也是写作“言之有物”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借古讽今是一种经久弥新的写作手法,它产生的很早,兴盛于西晋,阮籍、嵇康、傅玄、陆机、潘岳、左思等人,把这种写作手法锤炼得非常成熟。  相似文献   

10.
国庆日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困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辞赋从赋的高堂华屋走向世俗民间。蒲松龄以其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叙写民间的艰辛和苦难,表现出对底层深入骨髓的体认和关怀,并将役使鬼神、抒发孤愤的聊斋笔法与香草美人以寓忠贞的屈骚传统完美结合,在香花幽草的灵异世界里雕刻出人间社会的微缩景观。其语言收放自如、雅俗共赏,生动热闹的俗世场景在相对凝固的赋体中自由跳动,由此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宋祁是北宋中期赋坛颇为重要的辞赋家,其辞赋创作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囊括写景状物、怀人抒怀、议政论理等等方面,对北宋辞赋创作题材范围的拓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宋祁易感多情,他顾影自怜,伤悯人世,追求悲情的美,将伤时悲秋、时不我与、仕途偃蹇、畏嫉忧谗等等种种复杂因素交织而生的悲情淋漓尽致地诉诸辞赋创作之中,其辞赋作品于雍容典雅中交织着悲凉之气,充分表现了治平环境中的种种情态意绪,进一步拓宽了赋境。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清代阳湖文派的代表人物、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对赋也深有造诣。在乾隆后期浓烈的汉学氛围下,他编选《七十家赋钞》彰显自己的赋学复古理念,并以赋体为《赋钞》作序,还对其中的部分作品作了评注。序中他强调以志统赋,同时也不反对物象的铺陈,认为赋应通过穷其物、尽其象以言其志,并对22位赋家的源流得失作了评析。评注和他对"志"的追求相一致,多是对比兴和讽谏意义的揭示。他的赋学思想以后进一步延伸到词中,遂成常州词派。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所处的独特的时代,他自身独特的思想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边塞词不同于一般,消失了传统边塞作品豪放刚健的气质,充满温婉柔媚的蕴致。颇具阳刚特征的塞外风物与词人内心的缠绵凄情的奇特呈现,边塞题材与婉约词性的巧妙结合,显示了纳兰边塞词卓绝不俗的词体个性。其契合点在于他对情的体认和表述受晚明情观的影响,重情、深情、任情。于是,他自觉地提升了词体意义,并把闺情的叙写置于边塞词的核心,表示他在乎的是情的充分表达,而不是边景个性的保持,他只是把边景作为情感表现的大背景而已。  相似文献   

15.
潘岳生活在极其黑暗恐怖的西晋时代,一生追逐功名,虽才名冠世却历经坎坷,下场悲惨。其作品主要有诗、赋、哀诔三大类,善于写哀是其作品的总特色。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内容,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往往婉转曲折,高妙绝伦。他的创作以情为宗,真挚深切,哀怨动人,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风神。  相似文献   

16.
伟大诗人杜甫具有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即使在其为数不多的七言绝句中也体现得比较充分。其对七言绝句题材的开拓主要是以联篇绝句反映重大政治题材和以绝句论诗;对抒写个人感兴等传统题材的新变主要是以描述等手法具体细致地摹写景物以表达其闲适之情,此与传统七绝力求浑然悠远的风格以及主要抒发送别、宫(闺)怨等情怀有所不同,显示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杜诗中有不少吟咏花卉之作,其花意象内涵独特。花似警钟,激起诗人迟暮的哀叹;花如知音,展示幽怀独抱的情致;花是故国家园的象征,总是牵动游子忧国思家的悲愁;花前有乐,体现出怡然自得、狂放不羁的文人意趣。杜诗“花”意象,既具沉郁顿挫之风,又不乏豪逸藻丽之姿,是诗人丰富复杂的生命历程的侧影,也是诗人真挚情感与高尚人格的艺术呈现,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宋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万里悲秋常作客--浅论杜甫雨诗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杜甫笔下亦有不少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高唱.在杜甫的雨诗中,他的悲秋意识主要表现为漂泊人生和风雨江山两方面.在苍凉的雨景中,弥漫了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相似文献   

19.
宋庠、宋祁在辞赋创作中接绪晏殊诸人,凭借着博学雄才和深婉的情思,于雍容典雅之中注以警拔之气,进一步拓宽了赋境。二宋的赋表现了暮气沉沉的太平之世所带来的压抑感和莫名的苦闷。宋庠的赋情思细腻,富于理趣,具有悲悯人世的情怀;宋祁的赋以近乎夸张的情绪宣泄来表现仕途上的挫折,颇有顾影自怜的情调。  相似文献   

20.
韩愈诗歌[1]中有大量以描写日常琐事及表现世俗人情的诗作,这类诗歌主观上是韩愈个人对杜甫的推崇和借鉴及其“不平则鸣”的理论主张使然,客观上则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它们对于诗歌创作在题材上走向世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