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分析连续导通模式下Buck变换器各阶段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借助Matlab/Simulink强大的数学功能和仿真平台,利用模块化建模的思想,搭建Buck变换器模型,得到其电感电流、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波形.通过对仿真波形的详细分析,验证了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确认了建模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在Buck DC/DC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中,对开关工作时所形成的电压纹波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为分析其输出电压纹波特性,讨论了Buck DC/DC变换器工作模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Buck DC/DC变换器的PSpice仿真模型,对工作在非连续电流模式(DCM)下的影响Buck变换器的输出电压纹波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参数扫描分析.结果表明,输出电容对电压纹波影响较大,输入电压、负载、开关频率等的变化对电压纹波影响相对较小.该结论为Buck DC/DC变换器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驱动电源的稳定性和纹波系数是决定LED照明灯频闪和寿命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已有各种类型的驱动电源,但还是很难满足LED照明灯的技术要求.为此,提出一种采用二次型Buck变换器的驱动电源.该电源以Buck变换器替换整流二极管,通过并联连接构建主电路,并通过输出电压的采样,控制电路的调节,实现开关管的控制.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该电路输出波形的暂态过程时间短,超调量低,输出电流纹波峰峰值仅为输出电流平均值的0.15%,输出无频闪,可实现恒流输出.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6,(2):45-48
分析Buck电路的工作原理,介绍Buck电路输出端电感和电容的参数设计,结合实例阐述Buck电路的具体设计方法,通过matlab仿真得到实验数据及波形.  相似文献   

5.
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传统拓扑中SEPIC(Single-Ended Primary Inductance Converter)拓扑既可以用于升压又可以用于降压,并且输出电压为正电压,具有启动时限制浪涌电流、较小输入电流纹波和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具有谐波小等优点,但针对SEPIC拓扑的详细分析和建模相对较少,文中针对工作于电流临界模式(Critical Current Mode,CRM)的SEPIC线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理论等式进行了详细推导,给出了简化的设计步骤,最后根据要求对SEPIC变换器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仿真波形.  相似文献   

6.
为了得到更好的基于MMC拓扑结构的单向DC-DC变换器输出的电压电流波形,采用了二次侧电压闭环产生参考电流,通过控制逆变侧电流,经过傅立叶分解法,与交流电压产生参考波形,基于最近电平逼近的策略,产生脉冲波控制一次侧MMC的子模块的投入与切除.最后通过PSCAD/EMTDC平台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直流侧输出的电流电压波形振荡低,输入侧电流波形波动小,提高了电能传输质量,证明了控制策略的效果.实现了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之间的连接,得到更好的传输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Buck电路用作LED驱动的主电路连接方式。在对各种电流控制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固定导通时间(COT)控制模式,保留滞环控制优点的同时能有效解决滞环控制的频率变化问题。对其稳态和动态性能进行分析,获得了良好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并采用电力电子专用仿真软件PSIM(6.0版)对Buck变换器LED驱动电路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8.
凌敢 《教育教学论坛》2014,(53):200-201
本文首先分析了Quasi-Z源逆变器的运行原理,为改进做准备。其次就是对其拓扑进行了改进,并结合单相—单相矩阵式变换器(MC)电路拓扑,提出了一种新型Z源MC电路结构。采用该拓扑结构的单相MC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提高电压传输比,避免变换器桥臂因瞬间短路而对变流器造成的不可逆的损坏,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有效提高。最后通过PSIM/Simulation软件对此新型Z源MC建立仿真模型,仿真波形验证了该MC拓扑结构具有输出/输入电压比大于等于1的特性,且电流的输入与电压输出波形良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积分复位的单周控制方法在变换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它采用了积分复位开关,使其变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建模和系统设计都非常困难。本文在分析单周控制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复位开关的单周控制新方法,以Buck变换器为例,建立了控制系统的小信号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积分复位的单周控制方法在变换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它采用了积分复位开关,使其变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建模和系统设计都非常困难.本文在分析单周控制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无复位开关的单周控制新方法,以Buck变换器为例,建立了控制系统的小信号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PWM开关模型建立了适合于大信号分析的PWM Buck变换器连续模态下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推导出对应的非线性坐标变换和非线性反馈变换,将原非线性系统变换为一个线性系统。对通过精确线性化方法得到的系统非线性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具有较好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由DC-DC变换器和全桥DC-AC变换器组成的光伏逆变系统。这种DC-DC变换器结合升压和反激式拓扑,产生一个半正弦输出电流,并且实现了升高压的目的。然后采用一个由低频开关技术控制的全桥DC-AC变换器将电流转换成正弦形式,并向单位功率因数电网提供电力。首先阐述了所创建的光伏逆变器的电路工作原理,最后设计了一个80W原型系统,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光伏逆变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变结构控制Buck变换器直流电动机调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直流电动机降压调速新方法,用双滑模面变结构控制Buck变换器进行直流电动机降压调速,双滑模面分别实现直流电动机内外环控制,内环滑模面用于电流控制环,外环滑模面用于转速控制环。通过仿真和比较表明,这种变结构控制降压调速,可得到平滑无级调速;上升时间、调整时间均很小;有很强的鲁棒性;电枢电流和电磁转矩冲击可控制在允许值内。  相似文献   

14.
多电平变换技术主要是针对电压型逆变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发展,电流型多电平逆变器也将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单相直接式电流型多电平拓扑开展研究,该类拓扑结构非常简单,所用开关器件和均流电感的数目非常少,逆变电路的开关器件的频率可以很低。分析了由该类拓扑组成的单相5电平、7电平变流器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变流器的拓扑构成规律,建立了单相5电平、7电平变流器的稳态平均模型,研究了它们的开关控制策略,并给出了一种通过调节输出电平宽度来消除低次电流谐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逆变器的谐波问题一直是困扰电气工程师的一大难题,也是衡量交流逆变器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用电气相角的偏差和电磁效应的叠加原理来实现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消除或抑制谐波,使三相逆变器输出电压的质量得到提高.仿真结果表明,双桥路逆变器的电压输出波形比常规的三相逆变器的电压输出波形好.  相似文献   

16.
结实型谐振支路及其在软开关变换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结实型谐振支路实现软开关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 ,详细讨论了结实型谐振支路拓扑在软开关直直变换器和软开关逆变器中的各种应用 .结实型谐振支路可构成升降压软开关直直变换器、具有输出功率自动限制特性的隔离型软开关直直变换器 ,可实现部分串联谐振直直变换器功率管的零电压、零电流开关 ,可用于移相控制全桥直直变换器实现滞后桥臂功率管的软开关 ,可构成结实型谐振极逆变器和结实型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 .本文对各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实现软开关的条件进行了讨论 ,给出了实验和仿真波形 .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PFCcircuitrysimulationhassomeinherentdifficulties,astwofrequencieshavetobecon sideredduringsimulation :oneistheswitchingfrequencyofabout 50kHz,anotheristhemainsfrequencyof50to 60Hz.Itcausesanextremelylargedynamicoperationrange .Tosurmountthesedif…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LCL谐振式推挽电路拓扑,谐振元件位于推挽电路变压器的原边;分析了电路的两种工作模式,通过分析可知,谐振电路参数决定谐振频率,同时影响谐振电流幅值;以600W样机为基础,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实验,实验表明提出的电路拓扑很好地实现了零电压开通和零电流关断,验证了拓扑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use of this novel everage model for Single Stage Flyback PFC+Flyback DC/DC converter, voltage control mode, peak current control mode and average current control mode can be simulated easily by changing the model's parameters. It can be used to do various analysis not only for small signal and static behavior but also for large signal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converter. By using this average model the simulation speed can be improved by 2 orders of magnitude above that obtained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switched model. It can be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trade-off between high power factor, voltage stress, current stress and good output performance while designing this kind of single stage PFC converter. A 60W single stage power factor corrector was built to verify the proposed model. The modeling principle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Single Stage PFC topologies. Project (No. 50077020) suppon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