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流"的特点 1. 关注大事要事,增强主导性."交流"已连续三年在两会中邀请代表、委员与网民开展对话.今年两会前夕,先在网站论坛上征集话题,并重点选择网民最为关心的医疗、社保、食品安全等问题,再邀请相关部门的代表、委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还把访谈中得到的有关新闻摘编出来,作为原创新闻在网上刊发,网民普遍反映很好.  相似文献   

2.
从"邓玉娇案"看网络舆论参与下的议题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论坛日益成为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途径.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南方都市报>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关报道和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的相关主帖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议题的互动是双向的,但整体而言是以"共鸣效果"为主.当事件进展有悖于网民意愿时,网民们便试图通过舆论呼声改变事件进程.此时,传统媒体会更对该议题进行强化报道,担负起公共议题设置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辰目 《传媒》2015,(6):1
今年“两会”已经过去半月有余了,《传媒》编辑部策划并采编了一组关于“两会”的深度报道.于是,本期卷首语亦应以此为主题才是.这里笔者作为政协新闻出版界的一位委员,想就委员如何履职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中国广播网推出两会大型专题,并在首页开辟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专区,全面深入进行宣传报道.中国广播网通过广播声屏、电脑互联网屏、移动手机屏的三屏融合的方式,面向基层代表委员,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报道文风,使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同时,两会报道也体现出快捷及时、生动鲜活,形式清新朴实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季志良 《青年记者》2007,(18):99-99
在今年4月中旬绍兴市"两会"召开期间,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率独辟蹊径,首次与网络媒体实现跨媒体合作,在"两会"报道的形式、内容和手段的创新上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操作方式今年两会期间,新闻综合频率主打新闻节目《738早新闻》首次与绍兴本地影响最大的网站"绍兴e网"实行跨媒体合作。合作方式为:频率在e网开设《738"两会论坛"》,邀请网民参与两会;网民通过《738早新闻》子栏目《两会博客》,发表对"两会"的寄语以及各种意见和建议;《738早新闻》再把《两会博客》文字稿和录音音频上载到e网,进一步扩大《738早新闻》"两会报道"在网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琨 《新闻战线》2023,(7):30-32
为实现守正创新报两会、有品有料做内容、入心入脑链用户,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客户端积极探索两会报道新范式,依托创作者聚合的运营模式,以代表委员在会场、创作者探现场、网民在主场的沉浸式呈现,在内容定位、产品形态、渠道传播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重建与用户的链接,增强两会报道的参与感、贴近性,提升主题报道互动性、吸引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两会”报道是各级党报的规定动作,也是一年报道的重大战役之一。如何让“两会”报道更可读、可亲、可感,对读者更具有亲和力,是一个值得努力探索的课题。我们认为,除了在内容上做到准确、及时、全面,更加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外,在报道形式上,注重与读者、代表委员和网民的互动,是增强“两会”报道亲和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两会"报道年年做,今年如何谱新篇?有人说,中央台去年三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变化最大。这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延时(30秒)播出人大政协十多个代表团审议讨论政府报告的实况,原生态的直播揭开了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内幕"。它具有首开先河的象征意义。有人又说,中央台新闻频道今年一月推出的《直通地方两会》专题是个创新,它第一次把我们的视角引领到了地方"两会"上,以报道、阐述等多种手段,集中、详实地反映了我国的人大、政协制度。这两次报道是200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前奏,它对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9.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积极开展“两会”网上互动,有线无线全面应用,论坛博客全线出击,成为察民意、聚民声、集民智的网上平台。伴随着浓浓春意,互联网上民意涌动,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为党和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传递对党和政府的理解支持,表达战胜危机、克服困难的信心。网络互动让普通网民走近了“两会”,也让“两会”更加贴近网民,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网络报道的一大亮点,互联网再次彰显出其独特魅力和强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2010全国两会有关传播的最热词当属"微博".从去年"E两会"到今年"微博两会",一种时尚网络工具迅即显示魅力.通过它,网民快速成为"草根"评论员、报道员;代表委员藉此会聚民智民意,反映社会舆情;媒体人"微博化传播"、了解情况丰富信源,开辟报道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11.
微博的两会作为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在美国大选中让奥巴马受益匪浅的微型博客,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翩然起舞.2010年两会期间,微博正在成为汇集人民群众民意、民智的新平台.各个微博网站中,代表、委员们用微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网民通过微博热情参与两会提案.两会会场内,媒体记者在采访报道间隙用微博开辟新闻报道第二战场,会场外,传统媒体迅速设立了微博报道板块……其中,引人关注的如人民网·人民微博的"微言大事,博论两会"和新华网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它们继去年广被关注的"E两会",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媒体采纳民意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2.
朱韶蓁 《新闻实践》2010,(10):56-57
骑车姑娘雨中昏倒,陌生女孩撑伞守护——杭州网友“傲骨柔肠”在街头拍下这感人一幕,上传至钱江晚报网络版论坛。我们及时采用了这一照片,利用这条线索,连续在网上展开了“寻美”的报道,引来众多网民热转,在天涯、猫扑等论坛的图片热议排行榜上连续多天位居首位。钱江晚报及时进行报网互动,用了大篇幅着重报道,在网民与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3.
王泱泱 《传媒》2007,(6):58-59
"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逢它召开,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都会上演激烈的"新闻战".随着网络新闻异军突起,又一股强大的力量加入了这一"战局".对于刚刚结束的2007年全国"两会",不但人民网、新华网等党和政府新闻网站大力展开报道工作,各大商业门户网站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制作相关新闻,以吸引网民,增加点击.据有关部门统计,"两会"期间,新浪、搜狐、网易、TOM、中华五大商业门户网站的"两会"专题点击量超过4亿,网民跟帖超过45万条.打开各个网站的"两会"专题,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容设置丰富多样.除了关于"两会"的一些常规报道,商业网站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自身强调互动性的特点,加强与网民互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众多的新闻网站中,人民网(www.people.com.cn)有着诸多的与众不同。 1999年12月20日,人民网派出两位记者赴澳门参与“澳门回归”报道,成为新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有网络记者直接参与报道国家重大活动; 2001年3月4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设置了信息台,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图片、翔实的资料直接为代表、委员服务。同时,全面、快捷、全方位地向网民报道“两会”盛况,成为首家进驻“两会”现场的新闻网站;  相似文献   

15.
公权力不该做绑架舆论的事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8月10日上午,焦作一网民因不服交警部门的处罚,在某网站论坛上发布了恶意诋毁民警的帖子,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帖发表评论,客观上损害了焦作警方的形象.该帖发布10分钟后,被焦作市公安局特邀的网络评论员发现,及时通报给该局公共关系部.公共关系部立即组织该局120余名网络应对员在该论坛发帖,说明事实真相,以正视听.20分钟后,论坛上支持警方的帖子成为主流,许多网友开始"声讨"发帖人.事后,焦作警方将这次网络应对事件作为涉警"舆情"应急处置的成功案例,加以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16.
工作两年半,我第一次得到了参与两会报道的机会,被分在政协组,以一名“小白”记者的身份在十余天时间内完成了两会报道。●拒绝全面,因为那是不现实的距离春节还有两个礼拜时,我得知自己要上两会的消息。大年初六,我第一次打开了委员名单,3000多名委员,我对好多人都一无所知。我当时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为每一个委员做“照片+基本新闻+提问设计”,但是做了不到30名委员的时候,我就崩溃了。我意识到,准备全部委员资料既没必要也不现实,但一定要准备重点委员的资料。否则,记者在现场完全抓瞎,  相似文献   

17.
林上军  袁园 《今传媒》2009,(11):59-61
近几年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诸多网络论坛,能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民间的真实的舆论,而成为许多网民即时发布信息、发泄情绪、反映情况、揭露问题的载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网民的积极参与,促使更多的把言论诉诸于网络论坛,网上舆论成为最难管理的口头舆论场,因此有的地方不敢办论坛,网络舆论也被许多人称为"容易脱缰的野马",当然也正是论坛的许多热帖导致的一系列事件,提高了网络媒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曲涛 《青年记者》2007,(6):20-20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众网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本着聚焦热点、贴近民生的报道原则,组织精兵强将,精心制作了全国“两会”的新闻专题。共编发“两会”新闻、评论、图片、资料等相关章500余篇,对“两会”的重要新闻均在网站首页重要位置刊发;对“两会”开幕式、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李肇星外长答记问等多场重要会议和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在大众论坛开设专题,组织引导网民对两会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共刊发网民“两会评论”200余篇。所有这些,都极好地烘托了“两会”氛围、宣传了“两会”精神,吸引了网民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从1995年就参加山东两会,即使不在一线跑了,也一直在策划两会报道。多年来,感触之一,就是要做好两会报道,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记者和媒体平台,打通代表委员与群众之间、代表委员相互之间以及记者与代表委员之间互动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国两会历来是各大媒体新闻竞争的焦点.6000多名代表,委员给两会创造了丰富的新闻资源,也带来如何创新两会人物报道这一课题. 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两会集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拉近两会报道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充分解读两会上传达出的执政信号,是两会人物报道需要承担的使命.本文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齐鲁晚报三家都市类媒体的两会人物报道为文本,从报道对象的选择、主题切入、形式展现等方面比较分析2011年的两会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