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选择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最有用的,对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具有针对性指导作用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进行教授,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不失为较好的举措。一、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1.全面身心健康的理解健康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库珀提出“平衡”为健康之本。即机体健康主要是保持人体生理、心理平衡;并提出全面身心健康概念。即人体每天需要一定量的营养、适当时间的休息和适当体力活动,如果人们能满足人体这三个基本要求,并维持在"适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和武术的"内外兼修"理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论得出:武术的内外兼修理论是阴阳平衡理论在人类进行身体锻炼中的具体运用,而"阴阳平衡"理论则是武术"内外兼修"理论产生的基础。"内外兼修"理论作为中国武术运动功法练习的一个指导原则,规定着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4.
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美  苏欣  杨建营 《体育科学》2007,27(11):21-24,47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太极被释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宇宙之本源,太极之理,拳之理,乃世界万物之理。通过阐述中国哲学精神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学说”,进一步诠释太极拳中所蕴含的“生命和谐”、“斗争中求平衡,变换中求和谐”的和谐理念。太极拳在国际传播与推广中将和谐思想传播世界,这与当今中国倡导的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和谐、统一。太极拳的推广不仅是健身方法的推广,其和谐精神的倡导与传播是从民间文化交流的角度实践“和谐世界”理念,是共建和谐、和平的国际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体育形式,它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进行分析.太极拳有健身、平衡心理和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对太极拳进行普及可以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提高.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它对身体各部位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它强调阴阳平衡,内修外练,注重发挥“调心”的作用;形、气、神融合一体,从内到外,从动到静,养练结合,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达到安逸和稳定;净化心灵,宁静致远,让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达到和谐统一,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易》阴阳观与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基本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在传统文化及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阴阳互动是体育战术创新发展的源泉,是促进体育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阴阳平衡是运动员追求的动态目标.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深刻烙印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意识'阴阳'和'气'等普遍和谐价值观念,实现传统养生和拳术的和谐统一。人常练太极拳能体悟诸多和谐因素,促进人的心灵趋向美、善,达到与人、社会、自然友善和谐共处。在人类倡导维护和平与共同发展的主题下,习练太极拳对构建和谐社会、人类绿色有机生存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保健养生哲学思想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去探讨古代的文化遗产.作者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保健养生哲学思想和原则.古人从向太阳与背太阳的差异中发现了阴阳.在阴阳五行图的基础上.总结了丰富的医疗、养生实践,总结了“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保养精神、承天顺地”、“节阴阳、调刚柔”等动静辩证关系,构筑了我国古代人体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健康中国"步伐的日渐加深,中国武术中所蕴含的健康价值和魅力已经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实力量。其表现为:"健康中国"的构建与武术健康价值功效的相得益彰;"健康中国"大背景下中国武术健康价值的彰显;"健康危机"诱发人们对武术健康价值功效的渴望;武术健康价值的推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对武术健身理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表现。武术运动则是通过外在的形体锻炼与内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紧密结合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体现了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易经》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阴阳、五行、八卦三者结合而集大成的《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武术,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武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有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我国传统养生术给予我们的思想启示,即养生保健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与中国传统养生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养生体育是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之一,是运用中医阴阳、精气神等学说加以阐发,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受到启示,进行总结,不断发展。探讨中医养生理论与传统养生体育的关系,旨在推动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建成 《湖北体育科技》2014,(12):1097-1098
通过考察阴阳学说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轨迹,认为阴阳学说以其独特的辩证思维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阴阳学说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由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人性的“规范体系”和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互动行为”方式构成的。太极拳运动由于受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思想影响,要求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这个价值取向始终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尝试从“天人合一”的视角来阐述太极拳的内涵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哲学的对立统一、生命科学的阴阳、平衡理论以及中国古典一些思想家的学说为指导,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论述了太极拳运动的科学机理,进而揭示了太极拳对提高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体生活中始终离不开动与静两种状态,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动与静和阴与阳的密切相关的,在养生保健过程中,应当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养心调神,以静为主;形体保健,以动为主;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相似文献   

18.
健身气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以追求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为价值取向,并对强身祛病,修身养性发挥着积极作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健身气功在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其作用机制,得出它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持有的维护人的健康、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创造社会财富、促进文化的繁荣、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本文又针对性的做了进一步研究,得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对广大健身气功爱好者在日后的习练生活中得到更好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秦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探讨周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动力、产生的理论基础,寻求周秦养生思想与现代社会健身理念的契合点:遵循良好的生活规律,适可而止、适度及循序渐进的思想;养生、养心、养性、养情、养神协调平衡发展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思想等健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