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背景】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 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处理文章第三节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与石榴树不同时,这样作结:如果说石榴树是可怜、可悲的,樟树则是可贵的;如果说石榴树是品质低劣的人,樟树则是品质高尚的人;如果说石榴树是恶习难改的人,樟树则是永远纯洁的人。  相似文献   

4.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一次教学亲历】前不久,我参加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表面上写的是樟树,实则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怀念和赞美。赛前试讲过程中,为了揭示这一主题,阅读课文之后,我又补充了一些宋庆龄的图片,宋庆龄的美丽是世界公认的,与  相似文献   

6.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这篇文章该如何解读?教师教什么,学生又学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那么,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后,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  相似文献   

9.
陆慧 《教书育人》2008,(12):9-9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并没有按照原本的教案上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改变了方法,效果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其中片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樟树①上海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②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③这是两棵樟树。  相似文献   

1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品质。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散文。作者明写樟树,暗喻宋庆龄的品格,表达对宋庆龄的缅怀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感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师:下面,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再次来到宋庆龄故居,去看一看那两棵樟树(出示图片)。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在你眼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1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4自然段教学】师: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4自然段,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说说樟树的特点。(生自由默读)生:樟树长得枝叶繁茂。  相似文献   

15.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并没有按照原本的教案上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改变了方法,效果竟然出乎意料地好,其中片段摘录如下:板书课题。师:通过预习,你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借对宋庆龄故居庭院内两棵樟树特点的介绍,表达了对宋庆龄高洁人品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揭示人与树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难点。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揭示了樟树特点后,先简介人物的生平事迹,再追问"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达到理解写樟树即是赞美宋庆龄的目的。这种做法人为地、生硬地将人和树捆绑到了一起,即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要旨,也是教师施以外力的结果。有没有自然巧妙地直击要害的办法呢?笔者思考再三,以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文章的言语形式,使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课文先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与生长特点,然后写其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文章赞美树,实际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又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樟树的象征意义深刻。二、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18.
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学生一读就懂,那第一课时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什么更符合文体的言语特点?一、把脉学生起点,以学定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生字词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读、认知能力,对于字词在音、形、义等方面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和疑点。教师主观地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所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谈谈自己  相似文献   

2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几次听青年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总是觉得少了些语文该有的味道,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有了亲自尝试的念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