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历史地理与化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述历史上的“地理大转移”这一社会和化现象,并希图从这一层面论证“西部大开发”有其必然性:它同样是历史地理与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 ,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近二十年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来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概念专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大发现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特别的规定性,是一个具有专属性的概念,地理大发现至少包括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征服”和航海的另一个目的与结果是“开辟新的商业航路”这两个特别专属规定性条件。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航海活动都不能划入地理大发现的范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内容和结果都不符合这两个专属规定性条件。因此,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与地理大发现无关的航海壮举,它没有也不可能拉开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地理学学科科学体系的提出历史地理学学科科学体系的认识,存在不同见解,有人倾向于把历史地理学划入人文地理学,这是值得商格的.笔者认为关往在于认识历史地理学与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历史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问题.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并不是地理学的一个部门,不能把历史地理学简单地看作是某些地理学部门办自然地理学的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人文地理学的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的姊妹学科。历史地理学研究“过去地理”,与研究“现在地理”的现代地理学①,研究“地质时期地理”…  相似文献   

5.
在大历史视角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世界职业教育长时段变迁趋势来看,职业教育在战后逐渐从中等教育阶段发展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关键环节。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整体化转型状况来看,政治方面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经济方面从工业经济转变为“工业+数字”经济,社会方面从文凭社会转变为“文凭+技能”社会,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从东西方民族文化传统来看,分别表现出天职观与唯有读书高、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差异,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地理、文化、民族、历史地位几个方面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南夷”一词在两汉历史文献中的基本涵义。在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用汉人“南夷”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南夷地区文化的独特性提出“南夷文化”这一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研究“南夷文化”。  相似文献   

7.
《百家讲坛》的成功和由其引起的社会学史热潮是近几年我国的一大文化现象。它使高高在上的历史“学术”逐渐走向民间,激发起广大民众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客观上促进了历史文化的社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五大手法——从人物开始讲历史、讲述设计悬念化、灵活地运用戏剧手法、多元化的个性解读、文化角度的“大历史观”,可以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历史”概念是由历史概念拓展而来,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历史的社会功能。其首倡为黄仁宇先生。为什么称“大历史”?用黄先生的话说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其观点包含:(1)从小事件看大道理;(2)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3)从中西的比较揭示中国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是早期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中的一个核心观念,贯穿从“六经”到汉赋的经典书写。它源起于尧舜以至三代“追中”的历史记忆,上应古代天文学对中宫斗极的信仰,下与尧舜以来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建都历史相合,构建了一个王权天授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西周初年“崇文德”的运作,使“天下之中”洛邑成为和合的礼乐文化地理空间。这说明集地理、政治、文化与民族于一体的“天下之中”观念在西周初年已经基本成熟。经《左传》《周礼》《史记》等典籍的推理阐释,它的丰富内涵得以进一步明晰。随着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及具有“体国经野”性质的京都大赋书写,标志着这一地理观最终确立,并对此后王朝择都选址的政治理念与择中治国的思维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高质量结合指明了方向,即讲好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强调通过加强与现实对话以达“育人”目的。高校地处特定的区域文化之中,必将长期深受地方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精神,这是极富开发价值的现实教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发挥一切育人功能,将地方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高考的文综考试近年来以历史地理知识为载体考查能力的题目有所增加,反映出时空概念的教学正在得到重视,但时空概念由于历史的变迁,其内涵和外延学生不容易把握,这就需要从平时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所谓“历史地理观”,即历史时空观的一种具体提法。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历史地理》一书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学术著作由周清澍教授主持编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内蒙古历史地理》一书,最近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学术著作并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该书从内蒙古史前文化的地理分布开始,以内蒙古地区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沿革为...  相似文献   

13.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很多语言研究者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对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在各种研究中,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文化教育。语言的使用与其所属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尤其社会环境中的历史地理因素对语言教学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探讨英语教学中融入历史地理知识的意义前,首先应对语言与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一、英语教学与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理观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其核心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剖析历史地理观缺失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地理观建构的意义,探讨了通过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高考试题研究三条途径开展历史地理观建构的可行性,总结了历史地理观建构应遵循的六条原则,以期更多的同仁关注这一中学地理教研忽视已久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秦汉河东郡处于京畿边缘地区,交通便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交通大发展相反的是,河东郡的文化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儒学不兴"的状态。本文主要从地域沿革、交通地理和文化地理三个方面对秦汉河东郡的历史地理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和介绍。  相似文献   

16.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思政课”理念是在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既是高校进一步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需要,也是国家扎实推进2035、2050战略蓝图的需要。“大思政课”并不等于“大思政”,旨在推动一场思政课的质量革命,全面提升育人效果。从党和国家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方位可知,“大思政课”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探索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相辅相成;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沿革可知,“大思政课”所关注的“高质量”目标并不是单纯地指一门课,而是重在打造兼具内部协同性与外部开放性的思政课课程群。因此,“大思政课”之“大”在于通过研判历史方位的大视野,来推进思政教育的大体系,使思政课小课堂与高等教育大改革相联通,与中国社会的大课堂相结合,切实成为立意高、格局大的“大思政课”。  相似文献   

18.
楚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空间,应该将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辽阔的空间领域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做整体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大楚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观念上“郑和下西洋”与长城的修建一样 ,都是做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而载入史册 ,倍受歌颂的 ,但在 2 0 0 0年高考试卷中却不止如此。语文卷的长城题 ,更注意引导考生认识长城的“封闭”与“愚钝” ,进一步触及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这样深层次的问题 ,引人注目 ,发人深省 !历史卷的“郑和下西洋”题 ,放之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中 ,让考生比可比之处 ,见不可比之点 ,追根溯源找出历史的症结所在 ,深化了思想教育的内涵。目前 ,我国教育正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 ,如何使教育适应这种转变 ?如何通过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素…  相似文献   

20.
■先生是位学兼中西的著名学者 ,拜读先生的一系列论著 ,深感先生对中西历史比较有独到的研究 ,特别是提出了“西方何以为西方、东方 (主要是中国 )何以为东方”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请先生铨释一下为何要提出这一命题 ?●问题的缘起要从 1992年哥仑布航海美洲———“地理大发现”———五百周年说起。那时 ,国内外都谈到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在中国 ,还提出了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西文明的比较等相关联的问题。关于中西文明的比较 ,最常见的问题是 :中国从何时起开始落后于西方。过去 ,一种最通常的说法是19世纪中叶中英鸦片战争 ,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