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亲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过四年法语.从第一次接触法语开始,我就朝思暮想能去法国亲眼看看法兰西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家不是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2004-200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我有幸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一年。这种生活经历让我得以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有了直接的接触,但同时也让我素历了一些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有时令人很费解,有时又觉得滑稽可笑。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向你讲讲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5.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8):63-63
万万不要让法国年轻人觉得中国文化只局限于杂技、熊猫这类很肤浅的东西。年轻人想要了解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应该推广中国的流行音乐和电影,我想法国年轻人会喜欢的。  相似文献   

6.
有一首歌唱道:“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觉得夸张。他老人家从来就没有来过大兴安岭。 老人家没有来过大兴安岭,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有很多人对大兴安岭了解得不全面,因为大兴安岭实在是太大了!由于工作原因应该说我对大兴安岭了解得相对多些。这里的东南西北,19个林业局还有众多林场基本我都去过了。  相似文献   

7.
王静 《生态文化》2003,(3):42-44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太平房”是通往天堂的驿站,尽管解释得颇有诗意,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有多浪漫,爸爸妈妈也很在意的让我回避那个地方。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无法回避,大概是1995年的时候,28岁的我第一次去了“太平间”,为我先生的外婆送行。从那以后,我不知道去了那里多少次,但每一次看到那高举过头顶的泥盆随着一声脆响而变得粉碎。  相似文献   

8.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是《外国人在中国丛书》系列的第一部,由外出版社出版。此书讲述了一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加拿大留学生大山的师弟。当他本人听说让他写书时,他非常吃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经历和每一位在中国的外国人都一样,经历太平常了。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中国名字叫尤丽。我是瑞士苏黎世人。但我常常开玩笑地说,我不是老外,我是老杭州。这里的小巷子什么的我特别熟悉,我走路,我骑自行车,我特别爱这种比较悠闲,或者说有一种怀旧感的状态。我生活、做研究也是一样的。其实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就感觉像康德那样的,他也一直没有离开他的小镇,  相似文献   

10.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3):63-63
虽然我在英国做了很多年的新闻主播,但我对之前任何一条我报过的有关中国的新闻都没有特别的印象。我想,我此前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对中国的了解流于表面了,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远。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总是那几个题材,只有当  相似文献   

11.
我深知世界上没有忘忧国,也没有人间天堂,即使是马尔代夫。这里给了我一颗更懂得珍惜的心。切一块海水当点心多年前,我梦见了绿色的大海。在梦里,大海从粉绿、淡绿、碧绿到墨绿,一层一层,像老唱片的纹路般萦绕起一个奇丽的梦境。醒来后觉得匪夷所思。后来,在一本画报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马尔代夫的大海,原来世界上真有绿色的大海,那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美,让我震撼。2014年夏天,这个梦终于变成了现  相似文献   

12.
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的”。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史的活剧。让人们不仅感受到扑鼻的战争硝烟。亦会领略到中美军民并肩战斗的友谊与合作,以及蕴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勇气和幽默。  相似文献   

13.
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的”,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史的活剧。让人们不仅感受到扑鼻的战争硝烟,亦会领略到中美军民并肩战斗的友谊与合作。以及蕴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勇气和幽默。 作者卢·格里斯特(Lou Glist)具有50年从商经历。1982年他从壳牌石油公司退休。2005年,应邀前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卢·格里斯特和夫人,在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我最亲爱的洛蒂——一个美国大兵写自60年前的中国战区》一书首发式上签名。同时。人们也为这对携手走过61年爱河的夫妇举行了庆祝活动。作者因病于2005年10月在美国去世。  相似文献   

14.
我的家乡是日本长野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有很多的日本农民和生意人到中国的东北寻找工作,所以长野县的人民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二战”以后,长野县的日中交流活动也很活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也很关心中国,所以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中作为我的第二外语。  相似文献   

15.
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的”,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史的活剧。让人们不仅感受到扑鼻的战争硝烟。亦会领略到中美军民并肩战斗的友谊与合作。以及蕴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勇气和幽默。 作者卢·格里斯特(Lou Glist)具有50年从商经历。1982年他从壳牌石油公司退休。2005年。应邀前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卢·格里斯特和夫人。在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我最亲爱的洛蒂——一个美国大兵写自60年前的中国战区》一书首发式上签名。同时。人们也为这对携手走过61年爱河的夫妇举行了庆祝活动。作者因病于2005年10月在美国去世。  相似文献   

16.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17.
“在我生命的夕阳余辉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中国人民占全人类的五分之一,在整个世界的命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人民革命这一过程中,如同在一切其他过程中一样,有欢乐,有痛苦,也有曲折。但总的说来,它的道路是向上的,是对国家和国际的进步做出贡献的。”  相似文献   

18.
62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60多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史的活剧。让人们不仅感受到扑鼻的战争硝烟。亦会领略到中美军民并肩战斗的友谊与合作。以及蕴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勇气和幽默。  相似文献   

19.
我来到越南之后,意外发现这里值得回味的,并不是那些静态的自然风景而是鲜活的人文风情。越南风情没有陈腐味儿,是一种无须"回望"的"现在时",它就跳跃在外来人的视野中,流行于本地人的现实生活中, 它们构成了越南民间的时尚文化。不尚西方,崇尚中国尽管法国在越南统治了将近一个世纪,美国也在越南有过整整十年的侵略历史;尽管两个西方大国都曾有意无意地向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第一辑12种,共38卷终于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出版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在这里我主要从对外宣传的角度谈一点看法。党中央非常重视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这几年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也有了明显的进展。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目的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