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教学实践表明,在成功的作文课中,往往正是一些积极的健康情绪有力地推动着全班学生自觉认真观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兴趣盎然地投入写作活动,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大多数学生在作文课上过着一种厌恶、紧张,甚至有些恐惧的情绪生活,体验着一种消极的情绪感受,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失败.基于以上认识,在作文课上,笔者总是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并为此而努力探索作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力求生动、活泼、新颖,符合儿童特点,富有生活情趣,使学生的课堂情绪生活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文课一直是让学生讨厌、教师头疼的课。一到作文课,学生便情绪低落,满面愁容,作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偏重于模式化的说教,忽略了积极引导学生表现生活。  相似文献   

3.
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或者是效果甚微.从实际效果来分析,情绪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是非常消极的.前者能够催人奋进,使人向上,是一种对于学生非常有利的情绪;而后者是一种不好的情感,对于学生会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意、兴奋等,会增强人的活动力,能使人积极地行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消极的情绪如不满、厌恶、恐惧等,会降低人的活动力,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教学正是因为一些积极的情绪,有力地推动着全班学生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发言,主动的探求,跃跃欲试,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1.不妨走出教室。何必把作文课死板地束缚在教室里而让学生处在压抑的气氛中呢?画家可以到生活中去,身临其境,进行写生作画,那学生为什么不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去,身临其境,一边观察一边写作呢?不但应该这样,而且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作文。走出教室,走入一种富有感染力、能唤起作文  相似文献   

5.
蒋铭 《考试周刊》2011,(59):68-68
“烦死人,义要写作文了!”“要是学习语文不要写作文,那该多好啊!”这是许多中年级孩子的心声。中年级孩子刚学写作文,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在作文课上,总是免不了牢骚满腹。怎么排除学生的这种怕写的情绪,让学生爱上作文课,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呢?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种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能创造出一种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并能巧妙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受着情绪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尚小的他们还无法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调控好情绪,让他们积极有效地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情绪的性质及厌学的定义、小学生情绪变化特点、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如何调控学生厌学情绪四方面的研究来探究小学阶段情绪与教学的关系,分析如何调控小学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学习成功感,是学生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说:“成功感的后效功能有三个:一是成功感可以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个体的身心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平横状态.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环境,并进而增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让人感到快乐.满足.高兴的积极情感。百度百科对幸福的解释为:“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可见。幸福和情绪有关。因此.父母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首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生活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时发挥着一种动力的功能。从这一角度说,情绪生活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兴奋、快乐、满意这些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  相似文献   

11.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也说过:"情绪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教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  相似文献   

12.
彭金莲 《考试周刊》2011,(64):220-220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中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一筹莫展?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这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即教师用关注之心“点击”学生的心灵.美术课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一、用“心”导入,进入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有很多教师都曾这样感慨过:学生不爱上作文课,不爱写作文.写的作文不是语句不通就是主题不鲜明.批改作文累人等等。从教十几年来.这些感慨也曾困扰过我。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并且能轻轻松松写好作文。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以后简称: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积极认真地开展“创新写作”的课题研究.深入学生实际.不断地积累最宝贵的经验。最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非常好的做法.那就是“把一学期的作文教学设计成系列化明细表.课型上得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面较窄,见闻极为有限。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痛,不是觉得“无话可说”、“没东西可写”,就是作文素材贫乏,作文思路狭窄,缺乏新意,套话空话连篇。许多小学生对作文课常有厌倦情绪。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们走出困境呢?我在这儿谈一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学生追逐拼抢,音乐室里歌声嘹亮,美术课大家忙着构图调色,连那些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动手动口,眉开眼笑。而一些作文课,教师讲得津津乐道,但学生手足失措,抓耳搔腮。音体美课堂上的轻松与作文课的沉闷,学生情绪的反差,启迪着我们把音体美课激发学生情绪的积极因素引入作文课堂,并使之情趣相融,变单调乏味的说教过程,为喜闻乐见的作文课堂,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音体美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情饱满,是少年儿童精力充沛、猎奇好胜的心理特点的反映,把这种生动、活谐的局面“移植”到作文课堂,首先要破除…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写作文存在“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无处着手”的问题,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教者必须不断地探索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办法,以解决小学生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一上作文课就头痛的问题。一、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观察认识生活,学习表达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写,变为主动地写,是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关键之一。1围绕生活,选材…  相似文献   

17.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中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感受生活的真谛。上海育才学校的一次“漫画”作文,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不断鼓励,学生很乐意参与。他们把电视报刊中看到的漫画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都拿到这次作文课上“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中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感受生活的真谛。上海育才学校的一次“漫画”作文,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不断鼓励,学生很乐意参与。他们把电视报刊中看到的漫画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都拿到这次作文课上“表现”,  相似文献   

19.
雷相明 《今日教育》2006,(10S):32-33
[问难] 回想起儿时上作文课的经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见得有什么愉快体验……一直以为这种痛苦是学生单方面的.没料想和老师接触深了,才发现许多老师都怕上作文课。 曾经采访过一位作文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他坦言:作文课很难把握,教师一般不会让外人去听他的作文课.学校献课也绝少选择作文课……作文课就像教学的“软肋”,老师、校方总是要小心藏着、掖着。 这是怎么了?作文教学就真的让我们如此心烦……[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想哭就哭吧!     
人生活着,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或高兴、喜悦,或伤感、悲痛,或遗憾、悔恨,凡此种种,都是情绪的表现形式。情绪又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的情绪能使人乐观地面对生活,就算是遇到不如意的事,积极的情绪会帮助人们顺利地度过难关;而消极的情绪会打消人的生活积极性,具备消极情绪的人总会怨天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