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例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4小时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再走3小时,甲离B地还有1千米,乙离A地还有8千米。问乙还要走几小时才能到达A地?(2003年“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全国青少年数学竞赛江西分赛区小学五年级试题)分析和解:首先按照题意画出线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B间的路程既等于甲7小时的行程加上1千米,也等于乙7小时的行程加上8千米。也就是说:甲7小时的行程比乙7小时的行程多(8-1=)7千米,所以甲1小时的行程等于乙1小时的行程加上1千米。…………①从线段图的左段还可看出:甲4小时的行程等于乙3小时的行…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应用题里,往往有些量是变量,有些量是不变量。以不变量为标准量,就容易找到未知量与已知量的数量关系,从而解答也就不难了。举例如下: 一、和是不变量例1 有两袋米,如果甲袋倒10千克米到乙袋,这时,甲袋的米是乙袋的4/5。如果乙袋倒10千克米到甲袋,那么,甲袋的米是乙袋的2倍。甲乙两袋米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分析甲乙两袋米的总和是不变量。这个量作为标准量。当甲袋倒10千克米到乙袋时,甲袋米占两袋米的总和的4/5÷(1 4/5)=4/9。当  相似文献   

3.
在复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教师要求学生充分想象,积极思考,看图编应用题。学生认真观察线段图,编出了如下一些应用题:   1.甲乙两站相距 450千米。一列客车每小时行 50千米,一列货车每小时行 4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1)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2)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3)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多少千米 ?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 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 40千米,经过 5小时两车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   3.两列火车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经过 5…  相似文献   

4.
在复习时,根据分数乘、除法这两类应用题的特征,设计四组复习题,每组注意从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由学生自己得出解题规律。通过多次训练,能取得一定效果。现设计下面四组复习题:第一组:1.甲线段长10米,乙线段是它的1/4,乙线段是  相似文献   

5.
例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8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40米。甲、乙每分钟走40米。甲、乙两人在A村、丙在B村,三人同时分别由A、B两村相向而行。丙遇到甲后10分钟又遇到乙,求A、B两村间的路程。分析和解:这是一道连续相遇的问题。以甲、乙两人为一方,丙为另一方。双方分别从A、B两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丙先后与甲、乙两人相遇。只知三人行走的速度及两次相遇相隔的时间,而要由此求出A、B两村间的路程,确实有一定难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像这类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首先应当画出线段图,发挥数形结合的优势,理清思路,找到突破…  相似文献   

6.
一步求解     
[题目]甲线段长4/5米,比乙线段长1/2米,丙线段比甲线段长1/2米。求丙线段比乙线段长多少米?  相似文献   

7.
近期接触到这两个问题,感觉到题目本身设计有一定缺陷,现与大家交流:一、2013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数学第20题: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向乙地,如图,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千米)与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表示轿  相似文献   

8.
35.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师:……请你们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说说下图中两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多种数量关系。)生:(结合几个学生的发言)甲线段长和乙线段长的比是2:3;把甲线段看成2份,乙线段就是3份,一共是5份;甲线段长是乙线段的;乙线段长是甲线段长的倍;甲线段长是两条线段长之和的。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发现:两个数量的计可以分别用份数、分数、倍数表示。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解下题:六()班有学生56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3,该班女牛有多少人?牛:按比例分配方法,5+3=8,女生有56。百一Z…  相似文献   

9.
画图助解题     
<正>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32千米,两车出发后在距离中点16千米处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思路点睛这是一道相遇问题。题中有两车行驶的速度,就是缺少相遇的时间。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解答行程问题的“法宝”——线段图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例题:甲乙两仓共存粮840吨。已知甲仓存粮的2/3等于乙仓的2/5,求甲乙两仓各存粮多少吨? 此题通常用转化法或假设法解,但有的学生是这样解的。 840÷(3 5)×3……甲 840÷(3 5)×5……乙 这样的解法有没有道理呢?首先请看线段图:  相似文献   

11.
贵在反思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必然的规律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一次次的失败为什么不能转化为成功呢?有几位学生问我一道这样的数学题:甲、乙、丙3个学生各拿同样多的钱合买同一规格的练习本。买了以后,甲和乙都比丙多要6本,因此,甲、乙分别给丙人民币0.36元。求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多少元。我先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这样列式:0.36÷6=0.06(元)。显然这是错误的。于是我结合题意画了线段图,借助线段图说明解题思路。(1)甲和乙比…  相似文献   

12.
钟友泉 《文教资料》2005,(1):122-123
选择题在小学数学中是一种常见的题目,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概念,计算应用题,几何知识等等。它是全面衡量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科学的测试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解答选择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解答:一、作图判断法:根据命题的意思做出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来理解分析,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例:甲数的2/5等于乙数的1/3,甲乙两数相比较(!!)大。A"甲!!B"乙!!C"无法确定解答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比较甲乙两数的大小。甲数:乙数:从图上很明显的看出,乙数的线图要比甲数长,所以乙数大,应选择B。有时为了进行验证,还可以…  相似文献   

13.
本人曾就学生对线段图不同方位的适应情况作了这样一次试验:从班上选出20名中上等学习程度的学生,均匀地分成甲、乙两组,同时在5分钟内解答一道应用题:“在桥上用绳子测桥的高,把绳子对折后垂下到水面尚余8米,把绳子三折后垂到水面尚余2米,求桥高和绳长,”将这道题抄在前后两块黑板上,给甲组配上横向线段图,给乙组配上纵向线段图,两组学生背靠背地做。从测试的结果来看,乙组解答的速度和正确率明显优于甲组学生。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后来我又做了一次类似的试验,题目是:“小明的语文、数学两科平均成绩是81分,自然成绩比语文、数学、自然三种平均成绩还高8分。小明的自然成绩是多少?”所不同的是要求甲组学生自画纵向线段图解答,乙组学生画横向线段图解答,结果甲组学生解答的速度和正确率明显优于乙组学生。  相似文献   

14.
“量率对应”是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即对于同一个单位“1”的量,每一个具体数量,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分率.我们可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确定量率对应关系呢?一、图解法.即利用线段图使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具体、形象,以便分析、确定量率对应关系.〔例题)甲乙两人共有人民币若干元,其中甲占60%.若乙给甲12元,则乙余下的钱占总数的25%.甲乙两人各有人民币多少元?〔分析〕依题意画出线段图(见右图):  相似文献   

15.
定义 :两个全等三角形关于某点中心对称。这样的全等三角形叫中心对称型全等三角形。如 :   图甲    图乙    图丙    图丁性质 :(如图乙 )①AB ∥=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对应边与对应角位于中心对称部分。②AO =CO ,BO =DO ,一组或两组相等线段位于一组对顶角的两边且成一直线。当几何问题中出现 :(1)两条相等的线段或两个相等的角位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部分 ;(2 )一组或两组相等线段位于一组对顶角的两边组成一直线时 ,就可以应用或添加中心对称型全等三角形证之。方法是 :(1)出现在平行四…  相似文献   

16.
所谓线示法,就是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某些量,通过直观的图形,找出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就介绍用线示法解决有关问题。例1 甲、乙两地相距600米,在甲地的小陈每分行80米,在  相似文献   

17.
1.分类思想(1)数学问题.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的速度是600米/分,乙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4分钟后两人相距400米,则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米?分析甲、乙两人相距400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者还没有相遇时相距400米,如图1(a)所示;另一种是两者相遇后背对背相距400米,如图1(b)所示,由图知  相似文献   

18.
[题目] 甲、乙两个小朋友各有一袋糖,每袋糖不到20粒,如果甲给乙一定数量的糖后,甲的糖粒数就是乙的糖粒数的2倍,如果乙给甲同样数量的糖后,甲的糖粒数就是乙的糖粒数的3倍,甲、乙两个小朋友共有糖多少粒?  相似文献   

19.
刘裕娟 《文教资料》2005,(26):125-126
案例.下面以《解简易方程ax+b=c的练习》这节课的教学片断为案例,试行分析如下:在练习完解方程后,出示一思考题:甲袋有a千克大米,乙袋有b千克大米,如果从甲袋倒出8千克装入乙袋,那么两袋的大米同样重,下面哪几个等式符合题意?(1)a-8=b+8;(2)a-b=8;(3)(a-b)÷2=8;(4)a-b=8×2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你们想不想战胜它?(生:做出胜利的手势,都异口同声说想)先看第(1)个等式a-8=b+8(生:a-8表示从甲袋取出8千克,b+8表示往乙袋装入8千克,正好符合题意,两袋的大米同样重)。同学们都毫无疑问表示赞同,第(2)个等式a-b=8(生:a-b表示甲袋比乙袋多的千克数,8…  相似文献   

20.
行程问题,以及类似于行程问题的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问题。根据题意,灵活、巧妙地运用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或者类似的数量关系,并且把这些关系反映到线段或者图形上,通过对线段或者图形的观察、分析来寻求问题的解答,不但可以使问题的解答变得简单,同时,还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例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在A、B之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并且甲、乙两车第三次相遇的地点与第四次相遇的地点恰好相距100千米,那么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此题是一道典型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