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的落后 ,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落后。研究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不仅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教育变革的理论前提 ,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一、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的矛盾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矛盾  现代教育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要求 ,适应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 ;适应生活方式现代化和人的身心发展的需求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体系的复合体。现代教育是在继承古代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在近代产生 ,在现代发展完善起来的崭新教育。现代教育的内在矛盾是教育思维和价值观层次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精神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是一个与身体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体来讲,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重视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探讨并实施精神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不是”和“是”两方面来把握。“不是”即它与别的教育活动的区别: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实用教育。精神教育的“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第二层次,是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第三层次,是审美教育、理想教育。我认为,倡导精神教育,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到当代所应该关注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技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须趋势,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增减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青年教师》2007,(7):47-48
实现教育公平是社会永恒的主题,优先发展教育是人类明智的选择。教育督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现已融入教育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此,需要更多的人去参与、去研究。一、走进"教育督导"之门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目的及其性质教育目的决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而同时是一个教育事实与价值的理论问题。它不仅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在环节,而且与教育价值观密切相联,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往往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由于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教育的本质和职能以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反映,是对教育功效的一种评价和追求,因此,教育目的又与教育的本质、职能和主体利益、需要的客观事实及其认识相关。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是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可见,教育目的既是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要讨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首先要理清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研究是过程,教育科研成果是研究的理论结晶,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研究和研究成果都不足教育的目的.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只有落实到教育实践才是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育哲学是热爱教育智慧之学教育哲学作为应用哲学或实践哲学,具有追随哲学、继承并弘扬哲学本身的责任和义务。此为教育哲学之根本,亦是教育哲学演绎之根本前提。故曰,教育哲学是热爱智慧之学。何为教育智慧?难以用知性定义确切表达,因“智慧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神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动、幽默的语言……”而哲学智慧非一般智慧,非“龙鳞凤尾”的组合物,而是把人生作为宇宙运动的一个质点的某种赋形思维,而是在如此无垠而又辉煌的大背景下寻觅自身理想的运动轨迹的总体坐…  相似文献   

8.
社会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的发展地,是人类财富的源泉;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从教育结构、内容、方法手段上实现真正的结合,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人们对其认识并不一致。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以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核心,不断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等全面实现现代化,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教育治理体系的过程。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新时代民族振兴的关键支撑,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和保障制度化。其中,普及化是根本、公平化是基础、优质化是重点、国际化是关键、信息化是核心,保障制度化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语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语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因此就对语言有了特殊的要求。语言艺术是做好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1.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华,其核心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一思想的提出包含了教育本身现代化这一课题。邓小平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的现代化都有深入的思考,精辟的论述,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和发展的指针。  相似文献   

12.
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区教育和社区高职教育 社区(Community)一词是社会学的专用术语,是用于研究社会构成基本单位的概念,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共同的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一体化教育活动,以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水平提高、满足社区和谐发展为目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增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改革课程教育结构和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等。1 .改革课程教育结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学科教学是个性心理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 ,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案、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新观念。学…  相似文献   

14.
“教育艺术—成功教育—教育成功”是一种完整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 :运用教育艺术 ,进行成功的教育 ,就能使教育获得成功 ;反过来说 ,教育成功来自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来自教育艺术。“教育是科学 ,教育也是艺术。”作为科学 ,它需要严密的逻辑性 ;作为艺术 ,它需要生动的形象性 ;它能以情感人 ,所以 ,它还需要有浓郁的抒情性。它是抒情、造型、达理的美学。它是情感、形象、哲理的融合。情、形、理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这就是教育艺术。教育艺术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且高于通常意义上的方式、方法、技巧、技术 ,而又有别于…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目标系统中的闲暇教育目标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教育目标系统中的闲暇教育目标  在国内外的教育文献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几个概念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这几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用语或在行文中单独出现时 ,往往可以通用 ,但在严格的学术论著中 ,尤其几个概念同时出现时 ,则是有区别的。如果把教育目的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的话 ,那么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处在不同的层次上 ,具有层级性。位于第一层次的是教育目的 ,它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 ,是国家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 ,或称普遍的教育目的 ,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  相似文献   

16.
辛溪雨 《广东教育》2003,(11):49-50
教育是否要走产业化的路?是教育如何改革的一个大问题,不同意的人很多,言词也比较激烈,这里谈一点我的看法。一、什么是产业化和教育产业化讨论教育能不能产业化,首先要搞清楚产业的意义。产业化是事业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经济市场化的产物。它在运作中,重视货币的媒介作用,参与这事业的人主要是为了工资。相对于教育而言,就是出现了学校,而不是师傅带徒弟,或是家庭私塾的教育形式。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教育一直就有产业化的性质。产业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概念,当今社会中的学校、医院、科研所等等都是以产业化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掌握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每一位信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能力,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信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多数国人而言 ,教育就是“教书”、“教知识” ,就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就是“素质”的培养 ,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温故知新”、“因材施教” ,就是“学而优则仕” ,就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或许是我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所能想出的基本的回答 ,这些答案或来自传统 ,或来自领袖话语 ,或来自对教育的最简单的认识。这些答案的某种合理性自不待言 ,关键在于 ,它们是否来自我们内心的思索 ?我们是否意识到“什么是教育”是一个与我们的教育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与经典为友     
肖川 《师道》2002,(4):21-21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语。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道不远人。而大道理就更不难悟识到。所以,教育的智慧,大多  相似文献   

20.
问:陶行知创造教育的起始和发展如何? 答:陶行知1913年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中就闪现着“创造”的光点。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明确无误的是1919年,他提出“创造精神”,“创造的教育家”[1](P25)。把创造引入生活教育领域,明白无误的是1931年8月,提出“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生路”。“‘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2](651)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主张,是1933年,他指出做的三个特征是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