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谢赫在《古画古录》中把画家及其作品分为五类,这种分法是否合理暂且不去理论,但是,其中关于绘画的“六法”应该是其艺术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单纯读其“六法”看似阐述的仅仅是习画要决,细读进去便能领悟到其中蕴蓄着对绘画艺术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气韵生动”讲的是艺术家应具备的感悟能力与绘画作品应具备的内在意韵的问题,“气韵生动”与否是决定一幅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骨法用笔”讲的是画家手头功夫的修练与要求;“应物象形”讲的应该是对写实能力的要求;“随类赋彩”讲的是画面的渲染与设色营造;“经营位置”讲的就是构图方面的修养,整体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65):183-184
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系统地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本文把谢赫的"六法"应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以提高中职美术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南齐谢赫在<画品>所创发的"六法精论",实乃我国古代绘画经验的系统总结,奠定了我国美术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一直是中国绘画的根本追求,它概括了绘画的普遍规律,具有"俯遗则于来叶"、"历千载而不移"的理论价值.但历代论者由于受到他们各自时代审美旨趣、风习宗尚的影响,在对"六法"的阐释中,舛误颇多,往往羼杂进许多与"六法"的本旨渺不相干的意见.基于此,我们必须从学理上对其进行"语境还原",以期得"秉笔人之本意".惟其如此,方能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质与精髓,并在当代的绘画实践中进行有价值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5.
唐代水墨画的出现,在谢赫“六法”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用笔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画形式的多元繁荣与审美提高。属于“阴阳五行哲学”的“色彩五色观”为“墨分五色”的“水墨五色观”提供了观念基础和美学依据。水墨画、赋彩画、彩墨画以至任何绘画的审美共性在于作为符号表达方式的“用笔”。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的构成以线条为主,以雄辩的线条传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中国画的线,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以线为主,讲究笔法,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就是对中国画中线的内涵的要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在谢赫看来,用笔与表达人物的形神是相统一的,用笔是达到写形传神的基本手  相似文献   

7.
谢赫提出“绘画六法”作为评画标准,作为中国古代画评画论第一个有系统的画论体系,影响至深。 六法作为绘画艺术的形式批评理论,一定反映着谢赫对绘画,乃至艺术精神、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在其对被 他品评为第一品第一人的陆探微的评论中,谓其能“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而无一字提及六法。说明在六法 之外,还有着一个更高的原则和精神。它一直潜藏着,从先秦直到后世,评画谈艺者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 地遵循、坚持着它。  相似文献   

8.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 一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提出了“画有六法”的著名论点。这是一个在我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问题;亦是一项具有总结性、指导性和开创性的魏晋六朝对于绘画鉴赏和创作的审美原则问题。说其有“总结性”,因为“气韵”“骨法”“应物”“随美”“经营”“传模”以及“六法”这些不相统属的美学概念及其用词,在谢赫以前应该已有所存在,所以谢赫才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看来这些用以品画的单独概念,直至并合成为“六法”,并不全是谢赫的创造发明,不过谢赫予以系统整理诠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画论也在不断发展,无数画家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传统画论的内容。南北朝南齐谢赫受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阵布势”的影响,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序内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建立了画论基础,不仅作为评画标准,同时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书画一直非常重视骨法用笔,注重笔墨的艺术表现力与独立的审美意象,此三者始终贯穿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中。在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中,书法用笔不仅是绘画造型的手段,也是绘画形式、绘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绘画审美的重要对象。一个中国画家的书法造诣、对笔墨驾驭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其绘画的内在价值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六朝时代谢赫《古画品录》所载绘画“六法”是中国绘画学之津梁 ,无论画家与理论家 ,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是中国绘画史上仅见的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因为各种文化的影响在人和艺术的领域都进入一种自觉时代.绘画美学也因此产生并发展了,其基本概念、命题、范畴、理论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绘画美学思想的一个真正的开创、奠基时代.顾恺之、宗炳、谢赫三大美学家提出的“传神写照”、“畅神”、“气韵生动”说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线条是中国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语言,也是中国画的生命。它含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谢赫六法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摹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气韵生动”是整幅画的气势,它依靠后面的五小部分,而这其中骨法用笔则是最重要的。在当代,我们对线条的理解要有发展的眼光和新的观点,这样才能超越古人,实现对传统的突破,这既是继承,又是发展,而且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没骨画初探     
弘扬“没骨画”这一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 ,须对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在历代发展的不同状况进行研究和探讨 ,从而窥其发展规律 ,寻其变化条件 ,探其历史根源、究其因果成败。以便对“没骨画”与“骨法用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画的传统绘画方法之一的“没骨画”有更全面 ,更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自面世以来,一直被尊为评论作品的标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泛意义,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学习中国绘画的教程和提纲要领。只要遵循“六法”的法则和艺术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勇于实践,就不难跨入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7.
笔墨是中国画创作表现的艺术语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博大深远的理念意识与审美追求,在中国画不同的时期里,它以骨法用笔,化墨彩风韵,呈千姿百态,构成了我国历代的经典之作,中国画笔墨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用笔用墨无不在法度之中,具有笔墨的共性和独特的个性,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简单回顾了中国画的历史,着重介绍了谢赫所归纳的美术创作的“六法”,即“应物象形”、“传移摹写”、“随类赋彩”、“骨法用笔”、“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给中国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骨法用笔"等中国元素早年传向日本,与日本本土文化融合后,逐渐成为日本绘画的精神骨架。明治维新的西化,使这种起着主导作用的中国元素被弱化或丢弃。笔者关注了这一文化现象,在博士课程的研究里,确立了在日本画中重新植入"骨法"等中国元素的创新技法研究课题,继而完成了由"骨法用笔"向"骨法用X"外延论证,为新材料及相应工具的开发利用寻找到了理论支撑。一方面,它丰富了日本画的技法表现,另一方面,它还为中国矿物质颜料绘画的自主回归和特色重振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从与意、味、气的关系看中国艺术的“韵”──“中国韵美学”研究之一刘承华中国美学中最早出现“韵”这一范畴,是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序中,这篇序中提到绘画“六法”,其“气韵生动”一法居于首位。之后有许多人也跟着谈“韵”,并极力推崇“韵”在艺术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