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蓉 《中学文科》2005,(11):47-47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论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近日 ,拜读了罗树华先生主编的《教育写作论》(以下简称《写作论》 ,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版)一书 ,顿觉清风拂面 ,进而沁人心脾。之所以有如此感受 ,主要是因为《写作论》确有着不同于一般写作论著的鲜明特色。一、体例上 ,有新的创意诚如该书主编在《写作论》前言中所说 :“本书没有采取写作用书的通常体例” ,“也没有涉及教育写作的各种体式” ,而是请教育界的写作高手 ,选取教育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 ,谈有效的表达技巧 ,传有用的写作经验”。正是基于这种颇有创意的编辑思想 ,《写作论》便有了以下四大部分。第一部分 :…  相似文献   

3.
湖南师专系统协作编写的《作文学》(张会恩主编,中南工大出版社出版),是很有特色的一本写作教材. 《作文学》是以文章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来建构它的理论体系的.作者用了十二章近一半的篇幅来论述作文的基本原理:前有“绪论”一章,对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进行了史的考察;其中“作者”一章,论写作主体;“感受”、“思维”、“想象”、“情感”、“构思”、“技巧”、“文采”七章,论写作过程;“读者”一章,论文章阅读;“规律”一章,论写作的基本规律;再加下编的文体论,就构成了对写作活动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构成了全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文学》是以恢宏的气势、求实的精神来建构理论体系的。这一点,从“绪论”一章可以看到。要论及作文  相似文献   

4.
湖南师专系统协作编写的《作文学》(张会恩主编,中南工大出版社出版),是很有特色的一本写作教材。《作文学》是以文章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来建构它的理论体系的。作者用了十二章近一半的篇幅来论述作文的基本原理:前有“绪论”一章,对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进行了史的考察;其中“作者”一章,论写作主体;“感受”、“思维”、“想象”、“情感”、“构思”、“技巧”、“文采”七章,论写作过程;“读者”一章,论文章阅读;“规律”一章,论写作的基本规律;再加下编的文体论,就构成了对写作活动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构成了全书的基本理论框架。《作文学》是以恢宏的气势、求实的精神来建构理论体系的。这一点,从“绪论”一章可以看到。要论及作文学研究的对象与理论体系时,作者不仅对文章学的发展及文章学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如数家珍,而且对文本写作学、过程写作学、主体写作学、文化写作学等各种写作学思想及它们取得的成绩十分清楚。从而把全书的理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写作的理论主张,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心物论、艺术想象思维论、文质并重论。本文试图由刘勰的写作论出发,从三个方面论述写作教学思想的重建:即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生创新性艺术想象力如何培养;文质并重是写作中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如此说来,写作本是不可抑止的快事,为何我们的学生却谈“文”色变,握笔千钧?我认为原因非常简单:现行的作文教学禁锢着个体的灵性思维,限制着写作主体创造力的发挥,作文成了学生仿效范文、拼装词组的枯燥游戏,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情感,而且也因长期远离生活、远离思考,以致于无感可发。  相似文献   

7.
很多学生对写作比较反感,究其原因是对写作没有兴趣,不观察生活,没有深切感受,没有宣泄的欲望。受此启发笔者觉得作文教学应着力于使学生想写、乐于表达,从而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小学生做作文时普遗感到“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我想,这是因为学生的生活接触面窄,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于是,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文产生畏惧,视作文为“苦事”.……  相似文献   

9.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10.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就像美目那样传神,能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那么,在写作时如何巧拟题目,一“名”惊人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借“名”法 1.巧借人名:《我们班的“施瓦辛格”》《当代保尔——张海迪》。 2.巧借事名:《当心“鸿门宴”》。 3.借用歌名:《在希望的田野上》、《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相似文献   

11.
文题以“服务”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提示:《新华词典》为“服务”的解释是:(为一定对象)工作,发挥作用。《辞海》对“服务”的解释是:为别人或为集体工作。要求:1.写出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的思考。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2.
陈善云 《语文知识》2002,(12):32-32
“论”“说”这两种文体有不少的区别。首先是“论”说”的写作目的不同。“论”的写作目的往往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劝当时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演历史悲剧; “说”的写作目的则是针砭时弊,力求矫正时风。比如,《马说》《师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隔”与“不隔”论,称道“不隔”,反对“隔”。文章从文学的民族特点、文学风格多样化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作者写作风格具有多样性,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同样存在多样性。文学只要基调健康,至于“隔”还是“不隔”,是没有定格的。  相似文献   

14.
体会一:应联系实际,重视“应用”北京成人中专的统编《写作》教材包括“基础写作”与“应用写作”两大部分。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体感觉,在《写作》教学中,最重要学员也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应用写作”,尤其是“公务文书”和“事务文书”部分。“基础写作”包括“总论”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四部分。我把重点放在“总论”部分。因为它是后三部分内容的统领,后三部分内容实际上足它的理论在几种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运用。只要学员将“总  相似文献   

15.
[文题] 以“服务”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提示《新华词典》为“服务”的解释是:(为一定对象)工作,发挥作用。《辞海》对“服务”的解释是:为别人或为集体工作。要求1.写出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的思考。写出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来 ,国内外的写作教材、专著已经出了不少 ,但真正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的 ,为数并不多。而周淼龙的新著《现代写作论稿》 (天津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出版 ,以下简称《论稿》)则是其中较为特出的一部。我用三句话概括 :新见叠出 ,现代感强 ,自成体系。《论稿》的根本立足点是从生活实际出发 ,把写作看成是人的一种行为 ,是写作者对实际生活的一种操作。这种从“行为论”的角度来窥视写作 ,角度新颖 ,非常真实地贴近了实际生活 ,从而使它有别于其它写作学论著。《论稿》认为 :写作行为是一种以言说的方式创造性地对当前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里的独特,就是自己独有的,别人没有的;自己体会到的,别人没有体会到的。这里的真切,就是真实  相似文献   

18.
针对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近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写作素材,产生写作欲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然后要求学生把活动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从而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活动能帮助学生摆脱写作文“无米”的困境,变学生怕作文为乐意作文。我的做法是:一、开展“小灵通广播台”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  相似文献   

19.
一、作文题 以“服务”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新华词典》对“服务”的解释是:(为一定对象)工作,发挥作用。 《辞海》对“服务”的解释是:为别人或为集体工作。 要求:1.写出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的思考。写出真情实感。 2.字数在500~800字之间。 3.若写诗,必须具备诗歌的特点,且不少于12行。(不具备诗歌的基本特点,有取巧之嫌的,则不得分。)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的作文要求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有个性的,要求表达有个性特点的感受。独特,就是自己独有的,别人没有的;自己体会到的,别人还没有体会到的东西。只有独特感受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文章。然而,目前中学生习作存在内容平淡,主题表达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