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志明 《广西教育》2011,(23):46-47
自主探究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通过独立分析、质疑、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自主探究教学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自主探究,是指学习方式的两个不同纬度,"自主"即自主性的学习,"探究"即探究性的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独立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或是自主合作地思考、收集、处理信息、研讨、交流等探索活动,完成要研究主题的学习活动。它的特征是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从八个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3.
郭延瑞 《考试周刊》2014,(44):55-55
<正>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创设问题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罗庆云 《考试周刊》2013,(23):57-58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增强能力,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创造条件,适时指导,让学生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5.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向45 min要效益,应当是在当前江苏省"五严"要求下的教改的主旋律.教学是教与学的二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倡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究、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连云港市提出了"六模块"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完成学习内容.这种由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所遇问题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围绕了"六模块"教学,笔者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自主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加以改进,为学生的终身探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倡导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可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进行多样的"充分自主、有益探究、有效合作"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自己能够学得懂的,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学;学生不能一下子理解的,突出以问题为纽带--自主探究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体现师生协同效应--小组合作学.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8.
自主学习实质上是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自主性学习还是合作性学习,抑或探究性学习,其核心旨意在于,不仅要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向,更要向"我在学"转向,以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培育。因此,语文教师要成为初中生语文学习中"掌握方法"的协助者和"指明方向"的向导,而非"牵着走"的主宰者或"抱着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生学习数学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为了真正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丰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懂得文史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文史知识很贪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253-256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概念内涵、政策依据及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仪器设备维修价值的评判依据及数量标准,探讨了仪器设备维修价格的计价形式、内在构成及定价方式,概括了仪器设备维修的实施方式和机构选择,梳理了仪器设备维修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界定了仪器设备维修经费的筹措渠道及其使用范围,为提高仪器设备维修的管理质量、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了一种理论概括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从词源学考证,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而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外化、异化和对象化。从异化观中引申出来的美学观点在异化与对象化关系、人的本质和审美层面等问题上表现出不足,因此可以从历史和唯物的、自由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美是具体的肯定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最自由的显现,其显现过程就是自由的实践,显现方式就是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校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行“两权分离”、“校企分开”是前提,建立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是核心;加速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资产投入与辙出机制的创新是重要内容;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倾向或过度重视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的现象,思政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目标性缺失的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政课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是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介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服务于以大化工为主体的工科专业和自动化过程控制重点学科为代表的电类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评为北京市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6):233-235
在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实验设备的台套数和实验室用房面积一直以来是难点问题。五邑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通过设备使用率建立实验室建设模型,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比较合理、高效、科学地解决了这一管理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家Hall提出的高、低语境的概念为语境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产生基于谮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集体主义价值现,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产生则是基于其民族大熔炉的事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单一事件时间行为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为中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视角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