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光《夔州府志》在内容和体例上承续前志,内容更为充实,体例更为完善,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实现了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表现出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道光《夔州府志》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钦定热河志》是清代乾隆时期官修方志,是记述热河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最早的地方志。编纂原则,皆为叙述内容的需要而定,内容丰富,体例完善,突出了地方特色。全书不仅是地方资治、教化和存史的依据,而且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山东方志纂修者们顺应社会潮流,在志书记述内容、体例及编纂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变革创新,使得在我国封建社会流传了千百年的旧方志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即促进了方志的发展,也为当今方志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江西为方志的发达之邦,具有编纂地方志书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光绪江西通志》是江西封建地方志书编纂史上首屈一指的佳作,就是把它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也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之作。它与同时期编纂的《山西通志》是其时通志中南北遥相辉映的双璧。《光绪江西通志》的显著优点和特点,在于它具有较为完备而整秩的体例和较为丰富而翔富的志材,  相似文献   

5.
何和义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7):66-71,135
宜春地区旧地方志存书有85种,有61种已被整理出版,或被《国图数字方志》收录。地方志是地方上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最基础文献,宜春市的图书馆、档案馆和高校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应着手建立宜春地方志文献库,这是开展宜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所谓旧方志,概指那些在过去的历史朝代里由地方官员或文人学士们编纂的地方典籍。这些典籍中记载的多是乡土旧貌和远逝了的繁华旧境,经过岁月的磨蚀以后,大多残破不堪,静静地躺在时间的角落里无人问津。按理说,这些旧典籍是可以归入传统文化的行列中的,因为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这样的传统不仅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拥有,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拥有。据初步统计,我国历代编纂并保存下来的地方志书共有8700多种,占我国古籍的十分之一。楚雄彝族自治州虽地处祖国西南,但历史悠久,接受中原文化相对较早,历代编纂并保存下来的地方志书也有50多种,占云南省旧方志总数的八分之一。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地方志书,既反映出各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的文化古籍中,地方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约有十分之一。地方志书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而且也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福建方志,卷帙浩繁,种类繁多,据统计。现存福建方志有342种,卷数达7300卷左右。整理和研究这些方志,对探讨福建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编写志书属于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范畴。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不仅有近期社会效益,而且可以产生久远社会效益的意义重大的事业”。(《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近年来,“盛世修志”犹如雨后春笋。许多高校也相继编写了一批社会主义的新校志。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书是反映某一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百科全书,其生存价值的最 大体现在于存史。存史价值具有特殊的功用,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有益于后世。存史 价值的独特性能更好地反映其地方民俗风情的特点。志书的存史价值必须要在深层次和 广泛度上下功夫,从而使志书更加鲜活、生动,便于更好地施惠于当代与后世,发挥其最大 的存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景定建康志>是南宋地方名志,它既是南京方志成熟的标志,也在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书不仅保存了庆元至景定六十余年建康的史料,而且仿正史之纪、志、表、传体例编纂,创立了新的门类和体裁.作为方志佳作,<景定建康志>既详考山川古迹之典故,又注明其文献出处,这不仅是方志史上的重要建树,对于佚书<丹阳记>、<舆地志>等早期地方、全舆地理著作而言,也有重要辑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方志研究的专家都认为,1937年出版的由黄炎培主纂的《川沙县志》首先在民国方志中使用了"概述"的概念,而新编地方志的"概述"体例就是借鉴黄氏的局部"概述"理论而发展和完善的。其实,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探讨。早于黄氏方志17年,即1920年由日本东亚同文会编纂出版的日文版《中国省别全志》不仅在每个省志中都设有专门的总论即概述编,而且在有关章节目中也设有概述及无题小序,对方志概述在志书中的运用作过系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省志系列的第十七卷《山西省志》即为可靠例证,应该说,日文版民国方志最早使用了"概述"的概念,民国方志的"概述"体例也是由日本方志界探索和创造的,目前所有权威著述中关于"概述"篇设立是新编地方志的重要发明创造的说法是错误的,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昭鲁水利工程志》是民国记载云南水利工程的书籍中,极具时代特色的一部志书。该书的编纂先由晚清地方志编纂者杨履乾、包鸣泉诸人组织搜集资料,再由经历实地工程的张本钧进行框架建构,并全盘编辑,而后经龙云主政的省政府秘书处审核,最终成书。该书资料翔实,对水利工程的记载十分详尽,将云南方志中记载水利的部分独立出来,专成一书,不仅具备方志编纂的文本结构特色,而且是民国云南水利志书中,完整记载水利工程并收录政府政令的书。既能从中窥见中国传统地方志编纂对后世的影响,亦能呈现民国的时代特色,是研究民国云南水利不可缺少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50年代,安作璋先生即开始从事山东地方史与齐鲁文化研究,先后发表了《山东古代社会初探》、《历史上的山东》与齐鲁文化研究等系列论文、并主编多卷本《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山左名贤遗书》等书。其主要贡献,一是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今各种史籍的编纂体例,创立了编纂地域通史的新体例,为地域史研究开了先河;二是提出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三是对保护、整理、研究山东地方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万历《铜仁府志》是现存七部明朝贵州省地方志中的一部,其作者并不是以往所认为的知府陈以,而是郡人万士英。该书在编修体例上既借鉴了当时贵州地方志的编纂模式,又根据铜仁府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色,多有创新,其历史地理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文化与民俗上,更突出表现在军事地理与经济地理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地方志是我国独特的、别具体裁的地方文献。千百年来形成的修志传统,给我们留下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书,成为我国历史研究,尤其是地方史研究中丰富的资料宝库。在我国众多的通志中,清代嘉庆初年谢启昆修,胡虔纂写的《广西通志》(以下简称《谢志》)就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志书。自其问世以来,一直以它新颖体例,博洽的内容而备受赞誉。本文拟就其方志地位作一略论,以求教于方家。 《谢志》共二百八十卷。卷首列谢启昆《恭进广西通志表》,次为《重修广西通志衔名》,又次为《叙  相似文献   

16.
一、续志体例的内涵当前续修志书,应突出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旋律,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线,充分记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历史事物。目前志书最突出的体例特征是:事以类从,横排竖写,或叫横分纵述。在志书体例上遵循“一个坚持,三个特色”的原则,即“坚持志体  相似文献   

17.
余姚为浙东名邑,从明至清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是研究余姚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余姚方志进行一个较全面的概述,本文从编纂情况、著录情况和编纂特点等方面对历史上出现的余姚方志做一较粗疏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修志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方志的体例。把握好志体 ,是修好方志的关键。所谓体例 ,指著作的规定式样。例是规定的意思。“体例”一词最早出自《晋书·李重传》 ,当时主要指提纲或规划。至南北朝时“体例”一词的涵义趋向具体化 ,即指著作的体裁和凡例 ,也就是专指一类著作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体裁形式。它的形成和“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相关联。我国的历史悠久 ,方志亦源远流长。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从而志书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例。那么 ,旧方志有哪些体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  相似文献   

19.
明、清是云南方志纂修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专制统治在云南的确立,汉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挺进,为方志纂修提供了文化基础。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为方志的纂修提供了经费保障,也使一批学养深厚的儒生、儒吏参加到方志纂修的具体工作中,方志数量大增,省志纂修成就斐然,各府州县志也纷纷问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云南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明清云南省志的特点及纂修经过,前贤多有述及。各志的体例类目及变化,李景煜《方志渊源与云南历代省志成书体例篇目辨析》一文作过专门论述,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亦作过精当评述及部分点校出版的志书校注者亦作过论述,学者涉及尚少。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社会环境发展变迁的角度,对现存明清时期云南省志的体例类目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研究中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咸忻是近代蜀中著名学者,在方志学研究方面造诣非凡,独树一帜。他认为地方志应“自有其精神与体例”,指出“方志者一国之史”,明确提出秉笔直书的编纂原则和广搜材、慎择材、重考材的选材主张。在方志的编纂体例方面,刘咸忻指出:应在方志中新建《事纪》一目;方志中的《地域志》应“图表”兼备;应对方志各目进行整合,并他目于《地域志》中;将方志中的《政略》改为《治者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