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白先勇短篇小说代表作《台北人》进行色彩分析,具体从白先勇之所以偏爱色彩运用的背景、色彩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花色的象征意义或对主题表达作用、色彩运用的规律、《台北人》中富有色彩感的意象群落对于整本小说主题的作用、色彩与书写白先勇心灵痛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色彩感对《台北人》影视变体独特作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色彩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的回归与认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趋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西方文化的追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这两种思潮融合,我想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局面出来。”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来探讨他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白先勇的《台北人》中的十四个短篇,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相异,每篇能独立存在,可称得上是上流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自觉地将传统的、现代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台北人》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学对白先勇这位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是巨…  相似文献   

3.
上海,是《台北人》中多次出现的重要隐含意象。作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想像之一,对上海的怀旧性述说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白先勇的“现代梦幻”。由于怀旧往往是深层“不足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结合白先勇创作《台北人》时出现的“认同危机”,我们发现这种对上海的单面描写其实暗含着作者对处在时代和历史转折点上的“台北人”和台湾社会的深层忧虑。  相似文献   

4.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是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用诙谐的口吻讲述了金大班二十年舞女生涯的最后一夜,展示了金大班的喜剧性格以及她内心的沧桑,揭示出文章的主题——今昔之变、灵肉之争。由人物的今昔之变,引发出人物内在人格的灵肉之争。这不仅体现在金大班身上,也体现在《台北人》中大多数主角身上。  相似文献   

5.
吴蓉蓉 《考试周刊》2011,(59):142-143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政治课《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台北故宫》可以为政治课教学增添亮色。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是一部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奇作,在纷纭庞杂的内容中,表现出反罗马教会、反殖民统治的倾向,在人物的心灵深处蕴藏着作者的精神追求。本文对作品中的“人的精神”这一现代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利西斯》与《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主题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其创作宗旨就是重铸民族的灵魂,弘扬“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思旧赋》是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后期重要作品,被收入系列短篇小说集《台北人》里。自先勇系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小儿子,今年四十七岁,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教授。他五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工作,至今未断。他的作品,有《金大奶奶》、《玉卿嫂》、《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谪仙记》、《台北人》等几个短篇集,和一部长篇《孽子》。《台北  相似文献   

9.
《毛猿》是尤金·奥尼尔十分重要的表现主义戏剧之一,具有极为深刻的社会内容。通过对司炉工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探讨,剧作家揭示了现代人异化和非人化的主题,展示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大环境下的悲惨生活。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加以分析。以期深入探讨《毛猿》的异化与非人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对《将传统融入现代》一文的补充论述。讨论白先勇接受《红楼梦》影响的创作主体之外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只选择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来讨论的原因,并从创作经历、文学环境与背景等方面,对上述问题作了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次触及并探讨了现代性爱主题。并将它置放于现代文明的宠辱毁誉中。而其性爱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则能让我们把握到刘、施、穆的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切入了现代西方人身陷生存困境的重要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是一部用现代艺术的方式展示现代生活的艺术杰作。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所表现出的危机与救赎这一主题的分析,展示小说丰富、深刻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3.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爱的哲学”是冰心早期创作的基本主题,其精魂是现代人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它既是对理想社会形态的追寻,又是对现代人格精神的构建,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久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须一瓜小说《有一种树春天叶儿红》与格非小说《不过是垃圾》在主题表达上殊途同归。二者叙事模式相似,叙述方法不同。主题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题意旨却相同。二者通过对现代爱情神话破灭的书写,深入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关雎》主题的阐释,有"后妃之德"说、爱情颂歌说、婚典乐歌说、婚俗教化说等,历来争论不休。但若换一个角度,用现代情歌的表现手法来比照解读《关雎》的诗歌主题,就会发现"情歌说"的观点比较符合诗歌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是民族独立与复兴,主线是侵略与抗争、探索与选择。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主题、抓住主线,使大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了解中国国史、国情以及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写作理论对主题的研究止于认识主题和提炼主题,缺失了表达主题这一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造成这一缺失的原因,重点探讨主题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话语分析一些概念为基础,探讨了现代汉语交谈语体中建立主题所应遵循的准则,以及主题在形式分布和延续方面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在解构主义视域下,以《哈姆莱特》为例,自历史传统视角可以观察其人文主义者的反思主题,自观众审美的视角可以发现惊心动魄的复仇主题,自道德批判的视角可以讨论其对罪恶欲望的抨击主题,自古典主义的视角可以了解其悲剧英雄的抗争主题,自现代哲学的视角可以体味其人类本体的认识主题,自心理分析的视角可以考察其恋母情结主题。高中语文的文学教学在主题确定上可以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的话语权威应让位于学生的自体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