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在的公开课中,有这样一种趋势,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马上让 学生在下面自由地回答。这样教师用不着点名而浪费时间,也很少担心学生回答错了,从而 出现难以调控的局面,很自然顺畅地接着上下去,给听课者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之所以出 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许多老师认为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不 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的确,对于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说,是有这样的好处。 但举手回答、老师点名,学生被动回答就真的不如自由回答吗?事实上,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回答,表面看热热闹闹,其实只有几个“高…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发现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点名答问”模式,亟待改变。因为,它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教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秀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情况在某些“公开课”、“竞赛课”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点名答问”的模式亟待改变,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老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其二,信息反馈失真:少数尖子生代替全班同学,中、差生的问题被掩盖,教师自以为教学效果好,其实不然;其三,信息沟通受阻:有的同学虽然举了手,但被老师一点名站起来,心里就慌,回答问题发挥不  相似文献   

4.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场景,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这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老师们仍然这样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但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而且现在教师也不用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对”或“错”而大费周章,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这就是大境中学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后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将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幸听过这样一堂课。 一位教师执教课文《坐井观天》。为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按照惯例,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学生在认真思考,充分交流后,教师开始点名请学生说。第一位学生说,青蛙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吓得它连忙向小鸟求救。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做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五种尝试。一、课堂自由讨论。每上一篇课文,我总是把要掌握的知识、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为了节约时间,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我一般不采取举手发言和点名发言,问题交给学生,学生考虑成熟后起立回答,答完就坐下,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需要补充,也不必举手,只须起立说出,这就形成了学生互问互答,有时还引起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既避免了老师点名回答的局限性,又消除了个别同学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工作,近两年来,我在考试方法的改革上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把考查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每一堂课中,我都要进行提问。课堂提问的内容包括:①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②根据本节教材提出的思考性问题。学生答题的方式有自由举手,老师点名,四人小组讨论,上黑板演板或指图等多种。提问要记成绩:凡是老师点名回答的,对了加一分,错了减一分,而自由举手回答的,答对了加一分,错了不扣分。这样就大大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争着举手答问。一个学期下来,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有平时提问的加分(个别也有减分的),在期末总评时要把这些加分计算进去。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发现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点名答问”的模式,亟待改变.因为,它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  相似文献   

9.
执教低年级的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上一堂课就像是打仗,有筋疲力尽的感觉。现象一: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就见学生争先恐后地高举小手,同时大声喊:"我来!"一位学生被老师点名发言,发言完了,这个学生高兴得忘乎所以,而别的学生则连声抱怨,不断叹息。现象二:学生回答问题后,请其他学生补充不同意见时,发言的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原来的结果。现象三:上课时,学生虽然两手放  相似文献   

10.
去外婆家     
有一次片级公开课,我开课后不久,就针对课文提了几个思考题,请学生思考后回答。片刻,我请思考好的学生举手,结果无一人举手。我想:好几个问题,思考确实需要时间,加上许多老师听课,难免不敢举手。所以,我又鼓励道:想好了就可以举手,不要怕回答,说错了也没关系。可是过了一会儿,仍无同学举手,就连平时爱回答的学生也不举手。就这样,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我只好点名,而回答中也多有吞吐、错误。原本设计好的一些构思,也只好由我孤家寡人演戏,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在沉闷中结束。我不禁想问,他们为什么都不愿举手呢?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拿着数学问题问老师:“老师,这个题目怎么解?”我们的老师很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回想一下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一刻不停地讲,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一动不动地听。当然,也有不少教师喜欢课堂提问,但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就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教师的设计为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面对文质兼美,情感充沛的文章,老师心潮澎湃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此时教师无论如何让学生咬文嚼字,学生也难以与教师与文本达成和谐的情感交融。如果有了信息技术的加盟,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学生的情感就会随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驰骋,任意翱翔。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时间一长,小学生思想难免开小差,有的甚至于打瞌睡、做小动作、看别的书。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这样,学生一方面没有听进去,另一方面又要回答教师提问,在这种惧怕的心理状况下,思维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要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互动、充分发展。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插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控性差,稍微知道一点就会喊出来,教师要打破陈规,营造一种“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敢于站起来“插嘴”。班上有一名学生,开朗大方,做事认真,思维活跃,成绩优异。她经常在老师讲解时或同学回答时,情不自禁地“插嘴”。几乎每次说的都让我很意外,我为她澎湃的思维、精彩的说法而高兴。面对她的“插嘴”,说实在,我曾经为此而生气、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四个“等一等”。 1.教师提问后“等一等”,再让学生回答。由于基础与智力的差异,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反应速度往往存在差别,如果提问后教师看见几个尖子举了手就点名回答,那么所提问题对全班其他学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大多数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胆小鬼”,只要一提到体育比赛,他们就紧张。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参与竞争,而埋没了自己的体育才华;一些学生待教师已经抽到其他学生表演时,却在下面悄悄地模仿;还有一些学生偶尔被老师点名展示时,总是扭扭捏捏,满脸通红,因为胆怯而不敢回答和展现自我……这些胆怯现象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课堂权益二:允许学生插嘴“发言先举手”,这是课堂上的老规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学生都把小手举到老师跟前了,老师还是只点了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非常强,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插嘴很有必要。课堂权益三:允许学生质疑老师老…  相似文献   

18.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某低年级教师让全班学生自由画一幅画。下课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交上来的是一张白纸,于是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我画的是牛吃草。”“那么草呢?”“被牛吃完了。”“牛呢?”“牛吃完草走了。”这位学生虽然有恶作剧之嫌,但他的回答却不能不让我们惊叹那异于常人的想像和思维。笑话没有下文,也不知文中的那位老师是如何对待这位学生的,但我想,这位学生如果能得以正确的引导,将来成为一位可造之才也未必没有可能。 传统的教学中,具有这种思维的学生却往往因为他们的非传统性,被众多老师视为“…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果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