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正>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地位毋庸置疑。一部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让更多人知道了萧红的名字。然而,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她的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她东渡日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彭晓丰、刘云主编的《萧红散文全编·序》中“萧红创作年限、萧红的文体特长、萧红的生养父之谜、《呼兰河传》的文体归属”等问题上的不恰当提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4.
巴金与萧红     
从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南下上海至1937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的这段时期,萧红在文学方面得到鲁迅、巴金的关爱和扶持,刚跃上沪上文坛不久就产生巨大影响。由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给萧红出版了3部散文(小说)集:《商市街》《桥》《牛车上》。接二连三为年轻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集,不能不说融有巴金扶掖年轻人的一腔火热情怀。无论在萧红的生活还是在萧红的作品,贯串的是如巴金所倡导的那种平民情结。巴金晚年与黄源晤谈,不止一次提到萧红,为一代才女早逝惋惜。  相似文献   

5.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萧红散文中倾诉与萧军在哈尔滨生活艰难情况的文章比较多,其中关于她自己“饿”的生理与心理描写特别突出。从表面来看,物质的极度匮乏是她频频述说的直接原由;实际上,生理“饿”下潜藏的是她“情绪饥饿”的内在精神状态,而“情绪饥饿”则源自她对“温暖”与“爱”的追求后不得的失望。  相似文献   

8.
1937年是萧红旅居上海的最后一年。年初从日本回到上海,9月底和萧军等撤离上海。本文试图较为全面细致地梳理这一期间她的生活和创作,尽可能清晰地勾勒出她作别上海之前的生活轮廓和创作轮廓,或许,还有情感走向。在此基础上,指出上海这座远东最大城市对于萧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初时接纳的是一个文学青年,终时成就了一个优秀作家;因了鲁迅的大力扶持和关注,也因了她自身异样的禀赋和勤勉。对于新浮出水面的萧红佚文《八月之日记》(三篇),从发现者的角度作出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萧红对散文的创作并非偶一顾及,而是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我们大体可把她的散文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踏上文坛至1934年6月被迫逃离哈尔滨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写了《蹲在洋车上》、《广告副手》等作品,这时期萧红的散文创作还带有初期创作的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称之为“初涉文坛阶段”;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萧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因此这阶段也可叫“散文创作成熟阶段”;“七七”抗战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萧红从不知如何应付时局,到为抗战而呐喊,主要散文作品有《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天空点缀》等,所以我们也叫“为抗战而呐喊阶段”.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变奏——从散文创作看萧红的心态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那批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女作家,总令人扼腕叹息。石评梅、庐隐、萧红、罗淑,没有一个不是历经了生活的坎坷,苦苦挣扎奋斗过,终于撑起了一方自己的天空时,却让死神过早地带走了她们无量的前程。就萧红而言,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只有短短10年,却贡献了《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等一批动人的作品;在人生之旅上她仅走了31个春秋,最终怀抱寂寞和不甘离开了人间。我们该怎样感叹这不可续的才情和生命呢! 身为女性,萧红有过最不幸的遭际:花开的年龄便流浪无着,物质生活曾极度贫乏,情感世界又几度失落,这些灾难直接从生理上造成了她体弱多病,在人生最美好的20年华中时受病魔侵扰,直至最后早夭;从心理上则形成了她内向沉郁的性格,敏感纤细的气质和自强自尊的生活勇气。因而,尽管人们对萧红艺术上的成就交口称赞,但她坎坷多变的生活经历却似乎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人们渴望了解她在生活磨难前的态度,探究她一次次抉择的心态依据。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研读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一般说来,作家的身世之感、性格气质,或多或少、或隐或现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尤其像萧红这样一个才情胜过学识、感情富于理智的作家:无论写小说还是写散文,她使用的都是同一种文笔,一种非她莫属的  相似文献   

11.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相似文献   

12.
萧红作为一位以个体生命体验创作的天才作家,她的自叙体散文对于了解萧红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情感,以及个人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试以萧红的自叙体散文为研究对象,尤以《商市街》为主要分析文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萧红对"乞妇"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探索萧红对"乞妇"身份的接受历程,对女性"女儿""妻子""母亲"三重社会身份的放弃,以实现对男权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对男性主流文学的疏离。  相似文献   

13.
萧红小说创作思想从图解左翼意识形态到关注人类愚昧,呈明显变化.其原因有二.其一,萧红作为独立女性的追求没有在萧军这样的左翼作家身上最终实现,左翼意识形态也没有给她提供坚实的庇护:其二,鲁迅对萧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四年六月间,两位文学青年——萧军和萧红,由日寇侵占下的哈尔滨出走,绕道大连,到了青岛。俩人在青岛完成《八月的乡村》(萧军)和《生死场》(萧红)的初稿后,出于寻找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的迫切愿望,他们很想得到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的指点,便抱着一种“遥远的希望”,给鲁迅写了一封求教的信。出乎他们意料,鲁迅很快就有了答复,还表示愿意仔细阅读一下他们的小说。之后,萧军和萧红又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近年来,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萧红的热潮。萧红的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蕴,通过描写人物在追求中的幻灭,暗示出社会的重压、时代的黑暗,这是其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萧红的小说还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式、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有多少人在研究萧红,不道知;有多少文字在谈论萧红,也不知道。只知道,要找一本萧红的作品,必须费尽周折;只知道,萧红的名字对今天的青少年,是那般陌生。因此,读到张微一的散文《因此想念萧红》(见今年第一期《中国校园文学》),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现代女性作家,她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饱受着凄凉与寂寞,她的许多小说的素材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其创作情节大多是她悲剧人生的写照和体现。本文剖析了萧红的悲剧人格和小说的悲剧意蕴,同时分析了萧红独具蕴味的文体风格,以充分认识这一悲剧并富有才华的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18.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作家之林。同时,她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和回旋的情感,同样证明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有幸研读了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女士的部分书简。这部分书简是萧红于1936年7月中旬至1937年4—5月间,由日本东京寄给在国内的萧军先生的,其中有几封是作者由日本回北京后写的。细读这批书筒,我们可以清晰地追寻到萧红在日本近一年时间里的生活轨迹、情感的变异和创作实绩,是一份研究这位女作家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创作生涯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另一方面,体现于书简中的散文艺术是女作家创作才情的自然流露,而这种艺术也更适宜叙写特定的生活情致和心灵颤动的旋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