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中,能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乡村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生活浸润、非遗探究活动、非遗游戏活动为路径,通过将幼儿园课程建设纳入乡村振兴体系、提升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支持策略,促进乡村幼儿园课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梳理非遗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亲身传播、实物传播,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和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等,通过对目前非遗传播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力的举措在于善用和发掘非遗文化的悦目性;利用3D影像完整动感传递非遗文化;增加非遗信息传播的重复;加强对守门人的培训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既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可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群,也可在民间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实践教学方面,可指导学生完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学年和毕业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可利用文学社团、文化艺术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目前,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进课堂涉及的课程主要有:陕北说书概论、陕北民间说唱文学和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陕北说书进课堂活动,教学人员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细化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完善PPT课件。陕北说书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也是高等教育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美术教学作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俗传统的重要作用,能够缓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窘境。基于此,教师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民族文化等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从而达到静态保护、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热爱民族艺术的种子.中学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相对滞后,需从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性乡土教材;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等几个方面加强、落实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建设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风骨和灵魂,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入到文化校园的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文化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