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耀文 《收藏》2010,(12):113-115
笔者曾在《石道之“石”》一文中探讨了石道之“石”的“真”“善”“美”,本篇来谈谈石道之“道”。 赏石主体的审美之“心”,即石道之“道”是在生活审美、自然审美以及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于整个赏石审美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诚明吟     
邵雍 《健身科学》2010,(7):F0002-F0002
人言孔圣为“生而知之者”。孔子曾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然孔子亦曾自谓:“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处的“知”乃“智慧”之“智”,非单指“知识”而言。智慧有后天、先天之分。后天之智乃思辨分别之智。为后天学习所得;先天之智则指人们天性之中本来具有的诚明、安乐的智慧,即禅家所谓。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对“己”之个体的关注,在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思想中有明显的表现。忠恕之道贯穿于孔子的整个学说体系中,并延伸到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论语》中有多处对忠恕之道含义的直接描述,是将“忠”与“恕”放在同一个层次讲述的。“忠”与“恕”相因而无偏用之势,“忠恕之道”与“仁”相区别但又密切联系。从孔子到后代儒家学者,忠恕之道的发展由对“己”之个体修养之强调逐渐外扩到国家、天下万物等更大范围的视角中,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却削弱了个体独立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5.
“调息”也叫“调气”。人对于大自然之气,不外乎是“一呼”、“一吸”;但对于体内之气的运行,就必须动用意识加以引导。有了“调心”的训练基础,“调息”就可以通过呼吸大自然之气,并且运用“调心”的方法来调动体内之气,使体内之气和体外之气互相沟  相似文献   

6.
从音韵、造字、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探析了桩功之“桩”的原始名称、本质特征。结论:桩功之“桩”的原初是表示巫师在旋转而舞,用"卍"符表示;桩功之“桩”的音韵是“uo、uan、uang、ong”等“合口呼”音韵;桩功之“桩”的声母是“z、c、s、zh、ch、sh”舌尖前、后声母;桩功之“桩”字是“卓、蹉、傞、蹲、桩、戳、串”等动词性质的形声字,用来描述武师(“卓”描述舞师,“蹉”描述巫师)发出雷音;桩功之“桩”来源上说并不是木桩之“桩”;桩功之“桩”的本质特征为心身聚变——变化要素为神人敌,变化标志是流畅感,变化效果是聚体能。  相似文献   

7.
乒乓赞歌     
《乒乓世界》2012,(5):153-153
乒乓球源于英伦,昌于华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昔创“小球转动地球”之壮举,今铸“乒乓强国”之丰碑,皆因有“人生能有几次搏”之豪情,举国体制之后盾,机制技战术创新之保障。  相似文献   

8.
孔德 《武当》2013,(3):51-53
第三十四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戍其大。【释解】先说明一下:本章文句各版本有个别地方有出入。如本文“大道汜兮”,黄元吉《道德经讲义》本(下简称黄本)中为“大道泛兮”;如本文“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黄本为“万物视之以生而不辞”;如本文“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黄本为“衣被万物”、“常无欲,可名于小”;如本文“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黄本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笔者研究后认为,黄本“大道泛兮”之“泛”,“万物视之”之“视”,与文义不符,应属传抄之误。“衣被”与“衣养”义近,可通用。“常无欲”为多余话,也与句子排比不合。“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之“圣人”,用亦可,不用亦可,自可意会。  相似文献   

9.
对历史遗留的珍贵武艺进行复原与解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研究重任,也是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修体悟、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对中华武术“势”之观念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前提下,展开对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的复原与解读。研究认为:(1)学界对“势”这一观念的认知是不全面的。(2)基于对历史进程中“势”之议题的反思,将“势”之观念确立为“一体三层”的多维结构,“一体”即“势”之本体,“三层”即“立下即是”基础层、“用而后成”中间层以及“摆以诱人”外延层,三层次之势由内而外,层层推衍,共同构成势的完整结构。(3)围绕“一体三层”之势,可将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划分为“立下即是”类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摆以诱人”类枪势。“立下即是”类枪势分为备战持枪势和应战持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分为“闪避+还扎”势与“革枪+还扎”势;“摆以诱人”类枪势分为佯攻之诱、诈败之诱、守弱之诱以及惊取之诱等势。  相似文献   

10.
张君 《武当》2013,(1):17-19
一、太极拳之“劲” 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生态是课堂教学毋庸置辩的增效之基,提质之根,发展之径。实践中,在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生态化”涵义的基础上,要力重“整体”转五“观”,树立生态化教学理念;力求“和谐”强五“度”,营立生态化教学情境;力显“人本”精五“法”,创立生态化教学策略;力推“互动”强五“环”,兴立生态化教学范式;力扣“育人”树五“心”,铸立生态化教学师资。  相似文献   

12.
宋爱军 《游泳》2005,(5):6-7
青藏高原被誉为“众山之根、众水之源、众神之所”。青海由于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此,因此,也被美誉为“三江源”“江河源”“中华水塔”。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命运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关注“命”的问题是庄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他主张“安其性命之情”,可以称之为“安命”哲学,其内容包括对语言之“命”的悬置,对生命之“命”的保养,对命运之“命”的安顺。人生的困惑,很大程度上就蕴藏在对于命运认识的矛盾中。人在世上就会与自己的“命”同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命”随时随地都跟“我”在一起,“我”无论如何也逃不  相似文献   

14.
时空穿越到古代,在风光旖旎之地,曲径通幽之处,众多文人雅士或望万顷之碧波,或赏优美之景色,或临书香之氛围。或听钟鼓之晨暮,怀古思今,触景畅怀,登楼讴歌,山水灵秀为这些墨客骚人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千古绝唱,当然更成就了“名楼”之美誉。  相似文献   

15.
“艺”、“技”、“道”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竞技体操之艺、之技、之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密切深刻的关联度,文章首先对技、艺、道的“源”和“流”作了系统的探索;之后,分别就竞技体操之艺、竞技体操之技、竞技体操之道,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并讨论了竞技体操“艺-技-道”的传递与融合过程,旨在正确构建竞技体操的技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  相似文献   

16.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17.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干事业,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逆而推之,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只有以它为乐,才能爱好它;只有爱好它,才能真正懂得它,可见“乐”是“知”的关键。笔者认为做学问是这样,阅读文章也是一个“知之”、“好之”、“乐之”的过程。阅读中的“知之”,即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好之”,即是对文本的揣摩;“乐之”,即陶醉于文本之中,甚至“得意忘形”。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叙述了这样一位先生:阅读文本时竟忘记了自己的身…  相似文献   

19.
善本 《健身科学》2012,(12):20-21
素有“海味之冠”之称的鲍鱼,自古以来就是海产“八珍“之一。鲍鱼肉质柔嫩细滑,滋味极其鲜美,非其他海味所能比拟,历来被称为“海味珍品之冠”,素有“一口鲍鱼一口金”之说,价格昂贵。中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写过一篇“鲍鱼行”,盛赞鲍鱼的美味。欧洲人早在1000多年前,  相似文献   

20.
对“武”字寓意的全面解读,影响着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定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武”字的形质意象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止戈为武”“执戈而行”“武舞同源”和“神之足迹”都是从象形角度对“武”字内涵的多维阐释。根据形以呈象、象以尽意的思维逻辑,解读甲骨文“武”字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象”和“会其意”,对应“形、象、意”的不同维度,甲骨文“武”字分别呈现“征伐、权力、威势”三重寓意,即以“兵足”之形,呈“权力”之象,寓“威势”之意。只有站在“势”的高度通览“武”字的多重意涵,才能准确把握尚武精神的实质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只有从至尊之“势”出发,才能会悟古人赋予甲骨文“武”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