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建筑自古具有象征作用而遍布华夏,其信仰内涵通常直观地表达在建筑的艺术创造上.巴渝文化是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因此巴渝文化发展下的佛教建筑无疑是中国文化发展中较为独特的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现存的古建筑中,主要是以佛教建筑为主.佛教建筑中最有价值、保存数量最多的又以佛塔为主.佛塔从印度传入后,她参与了中国的历史,记载了中国的历史,也在中国的历史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适应历史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3.
正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历史非常久远,伴随着佛教兴衰的寺庙建筑更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创新。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珍惜保护这些建筑古迹,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使得古建筑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本文通过对主梁弹性挠度的计算分析,大概掌握该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受力情况,为维护修缮该古建筑提供力学参照。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拥有辽阔的疆土以及风格迥异的民族特色,而在一个地区中,一个民族的建筑代表了他们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的特色代表着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象征,对于不同的民族他们分别拥有着不同特色的建筑特色,回族是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诞生于中华大地的一个民族,回族文化充分吸纳和融合了两大文化的精粹,在伊斯兰文化逐步实现本土化和中国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本体文化特质,朔造了回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主要以探析回族建筑特色为根本目标,通过对回族建筑中的特色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剖析,将中式元素的应用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依据回族的民族建筑风格更加深入了解回族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特色,以促进我国的各个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5.
作为高校传统文化的通识类选修课程,"佛教文化"定位于从文化和知识角度,对佛教文化进行解读和欣赏,并挖掘其精神内涵。教学内容应契合当代大学生基础和要求,并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佛教之缘起、佛教的基本思想、汉传佛教各宗派、佛教典籍与佛经导读、佛教史、佛教的人物与故事、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与遗迹、佛教对祖国文化的影响等。教学过程应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知行合一、中西融通四大教育教学原则,可采用讲述法、朗读法、实践法和直观式教学法等合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居住舒适度、居住文化品位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外观造型、风格取向的理解及要求,也进一步加深和加强,从而形成了建筑设计风格多元化、新形式辈出的局面。但是在外观设计的同时,避免不了受中国建筑风水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与运用,且已经日益引起从事房地产业、建筑业、装饰业及设计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断弋 《百科知识》2013,(13):39-41
建筑篇凝固的禅道有人说,建筑是一种无言的思想,这句话颇有几分道理,譬如韩国的传统建筑便极力传达一种关于简洁、自然和对大自然的极大尊重的哲学理念。从文化渊源上看,除佛教外,中国的阴阳八卦、天地五行、风水、道教和儒教等哲学  相似文献   

8.
极乐寺作为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公元1923年建立至今有着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它在整体上保留了传统宗教建筑的布局,在屋顶装饰方面也继承了传统宗教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屋顶作为建筑一种明确的标识,它不仅有着它的的实用功能,装饰功能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传承和发展,为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提供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活及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筑的装饰风格及装饰文化的科学体现已经成为今后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任务。建筑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探讨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关系就非常重要。故此本文主要从建筑文化内涵方面分析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联系,以期达到建筑能够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也随之加深.基于这样的背景,从中国建筑文化的西方风格开始讨论,通过对比阐述建筑的学术价值去分析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我们应去如何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西方建筑审美观念、设计思想、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变化及其利弊,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粹和局限,认为不应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是否走向了世界,要在学习别人先进思想、观念的同时,对本土的建筑文化传统作深入发掘研究,努力创造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新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中,图案的融合是一项重要的装饰因素。佛教图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装饰图案的一种,在建筑的发展历史上具备重要的装饰作用。将佛教图案融入建筑装饰中,不仅能够使建筑作为有形载体,寄托美好的寓意,而且能够使图案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呈现出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本文针对建筑装饰中佛教图案的运用价值、运用方法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从本期开始,我们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先生撰写了有关佛教的系列文章。文章以简洁、通俗的语言,讲解了关于佛教的基本内容和知识。  相似文献   

14.
李东红 《今日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李东红 《金秋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摩崖石刻集文学、书法、绘画、赡塑以及名胜建筑、佛教艺术为一体,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结晶。几千年来,各个时期石刻的书法艺术通过甲骨、金文、一文、正草隶篆等书体流传至今。历代摩崖石刻品类繁多,风格各有千秋。有的方峻奇伟,有的浑厚质朴,有的清  相似文献   

17.
何一  v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5S):221-221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也随之加深。基于这样的背景,从中国建筑文化的西方风格开始讨论,通过对比阐述建筑的学术价值去分析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我们应去如何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从本期开始,我们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先生撰写了有关佛教的系列文章。文章以简洁、通俗的语言,讲解了关于佛教的基本内容和知识。  相似文献   

19.
王雪霏 《科技风》2014,(6):207-207
佛教在传入中原之后与汉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其中佛教孝亲观的本土化是佛教在汉地本土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佛教孝亲观在佛教经典中的体现,然后将佛教孝亲观与汉地本土孝亲观进行了比较,接着梳理了佛教孝亲观在汉地本土化的历程与手段,最后肯定了佛教孝亲观本土化对中国孝亲文化的贡献,并回答了外来文化应如何成功应对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郑芳源 《百科知识》2021,(33):15-16
近年,文化复兴引发了全国的关注.实现文化复兴需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河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古塔资源更是丰富. 我国古塔是佛教传入中国时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历史上首座佛塔,建造于东汉时期.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佛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高处的佛图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刹,《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中有九层佛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舍去地一千尺."佛图也称"浮屠""浮图",即佛塔.印度浮图在两汉时期就与中国楼阁相结合;南北朝时期,印度传入的佛塔已经深度融入中国建筑,其建筑形式与象征意义更富中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