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艳 《科教文汇》2009,(15):241-241,252
副词“历来”和“向来”都是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一向的意思,在不同的字典、词典中,对两者的解释大致相同。在使用中,两者也没有太严格的区别。但在具体的语义背景中,“历来”和“向来”还是有差别的。本文以对一部分语料的考查为基础,试图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历来”与“向来”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2.
“幸亏”“多亏”和“好在”作为常用的表示侥幸义的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前人的几篇论文对这类词作了研究,但是对教学的实际指导却仍欠缺。本文将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这三个词的词性,然后分析它们意义和用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从教学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必须稳住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从事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则有助于学术交流,促进基础性研究水平的提高,那么,这一“稳”一“动”有何内在联系?如何相互促进?这一问题的探讨,无论对科技队伍的建设,还是对科技工作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稳”中有“动”,“动”利于“稳”“稳住一头”和“放开一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科技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具体部署。“稳住一头”包括稳住研究机构、科研项目、科技人才和!入伍三个层次的内容,稳…  相似文献   

4.
陈姣 《科教文汇》2009,(2):264-264
本文从设计中“物”与“物”、“物”与“环境”的整体观上米谈“度”的把握。不仅对事物本身的各种元素进行分析,还对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用丰富的案例对“度”的把握进行了讨论,提炼出“和”、“适”、“巧”等概念,通过质与量的解析,将“度”置于“和谐”的阶值结构模式之上。适度、合宜,都是对设计中各因素的“度”的把握,有助于设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陆旭颖 《今日科苑》2010,(16):270-270
在20世纪前20年中,科学的进步给人冲击非常大,现代美术体系的艺术家不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从而涌现了许多现代绘画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米罗、康定斯基、蒙特里安等等。通过“点”“线”“面”的构成,用心灵体验和创造,了解现代绘画中构图的基本语言及构成方式“点”“线”“面”在现代绘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日语中,方位词“中”和“上”的使用,与其它的方位词比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与汉语的“里”和“上”有用法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金怡 《科教文汇》2007,(12Z):196-196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好容易”和“好不容易”以及“好热闹”和“好不热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试图从语音形式和语法结构的规律,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和使用的范围。并运用信息论中的否定羡余理论和元语言理论试图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有两种相近文体“说”和“论”,这两种文体同属论说文,都以说理辨析为本,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说”和“论”作为文体大同小异,因此,往往浅析于其属类而忽视其异处,导致对两个相近而又有差别的古代文学概念认识的模糊,笔者认为比较法讲解“说”和“论”两种文言文体裁,有助于从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表达方式、文字色彩等方面细腻地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教学中用比较讲解的方法来区别这两种文体,可在比较中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显成 《今日科苑》2006,(11):104-104
时下教育界流行“感恩教育”。但是“感恩教育”有对“恩”的理解过于简单的缺陷。导致其华而不实的深层原因存在于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建议教育界用“恩义教育”取代“感恩教育”的提法。  相似文献   

10.
莫楠 《科教文汇》2009,(25):221-222
《论语》中的“器”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有深刻含义,包含有代表技能技巧和作为“札”的代表的两种意义,后面蕴涵着强调个体性和强调“札”的价值的重要思想。将这两种“器”相比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个体性和“礼”的关系及孔子对于个体性的看法:既重视个体发展,同时又应当用“礼”来规范个体性。  相似文献   

11.
高卫杰 《科学大众》2014,(11):84-85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日益成为数学教育和教学及其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仍然值得研究。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累积谈了几点想法,主张从“经历”走向“经验”,以“经验”锻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付廷胜 《科技风》2012,(7):256-258
“经济过热”与“经济过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的学者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形象概括和比喻,实质描述的是经济失衡现象:当一国宏观经济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买多卖少”)时便形象的称作“经济过热”;而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卖多买少”)时便称作“经济过冷”.当国家出现这些现象时(经济失衡),往往容易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国家福利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判断并预防,对于克服这种“资源配置失灵”现象,最大化一国经济福利,保障国家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总结国内学者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对“经济过热”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其定义、表现及成因,利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归纳对宏观经济形式判断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对宏观经济运行研究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从“和”文化看“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韬 《今日科苑》2006,(12):88-88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又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和”思想萌芽于原始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自然界和谐状态的认识。催生了原始的贵“和”思想。这一思想萌芽经过漫长时期的发展,历夏商至春秋,逐渐完成了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程传星 《科教文汇》2013,(17):118-119
“ ”和“开”作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在韩语、汉语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且二者都可和宾语相结合使用。本文将主要对比“ ”和“开”的宾语类型,探讨其共有的宾语类型、“ ”特有的宾语类型和“开”特有的宾语类型。  相似文献   

15.
岑泽丽 《科教文汇》2007,(2X):47-47,50
“却”、“倒”、“但是”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都有转折意味,“但是”所表示的转折程度比“却”、“倒”强。“却”、“但是”多用于书面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倒”的句子多表示说话人持不同主观态度的语气,“但是”只表示说话人对事态的客观叙述。  相似文献   

16.
周洪涛 《中国科技信息》2005,(11):186-186,179
文章主要对双峰方言中几个常用的表示完成体的助词“解”、“哩”和“解哩”用法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它们各自运用场合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和”、“或”这两个词不论是使用频率还是适用范围都是非常广泛的。作为连词使用时,它们的用法相对重合,致使了对它们的误用以及歧义的产生。本文通过介绍“和”、“或”的一般用法及特殊用法,对它们使用过程中的误用情况加以分析,通过语言的选择与逻辑总结了造成误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逍遥”一词意为漫步、散步等行为,而不是指人的情感状态,甚至认为“逍遥”在语境中带有伤感色彩.这种观点不恰当地把“逍遥”在语境中的引申含义都还原为词源学上的本义,并且混淆了语境的情感色彩与“逍遥”一词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在先秦文献中,“逍遥”主要的引申含义是游戏、游玩,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散步、漫步,《庄子》则对“游戏”含义进一步引申,明确地用该词意指闲适、自得的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9.
迟艳琴 《今日科苑》2007,(10):105-105
本文对在统计学教学中运用“参与型”课型的内涵、基本过程和实施手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运用“参与型”课型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是一个重要观念,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中”,是说凡事应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处理事情,要合乎这个标准,就是“执中”。“中”这个概念中国由来已久,是尧舜禹时代就有的思想,经孔子“祖述”过来加以弘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