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服务工作发生较大变化。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顺应大数据挑战,利用云平台和元数据仓储技术,从硬件、软件层次上解决了大数据条件下的数据存储与检索问题。以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特色为角度,研究了以信息平台为基础进行的信息服务内容与模式创新,最后对信息平台今后的服务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语义异构问题是当前信息集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讨论了信息集成的方法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本体的概念、本体在信息集成中的角色,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信息集成架构,旨在实现对语义异构信息源的集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OpenStreetMap(OSM)等基于网络众包平台上的地理信息数据正迅速成为专业地理信息的重要补充。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成为地理信息的重要数据源。针对多源异构室外、室内空间数据集成困难的问题,本文首先将BIM和OSM数据转换为语义网络数据格式,然后利用标准化的本体建模方法对两者进行映射集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集成BIM与OSM的城市空间本体建模方法,最终在语义层面实现BIM和OSM数据的集成。实验结果能够有效支持城市空间信息的语义查询与共享,可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相辅相成、室外到室内的一体化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各个实验室信息资源采用不同的实现平台、不同的数据结构和实现方式,数据库在地理上是分布的、更是异构的,给师生选择利用高校实验室信息资源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如何消除各实验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孤岛"现象已成为当前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语义Web的异构数据库集成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享的异构数字化资源整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二灿 《情报杂志》2004,23(1):81-82,84
由于网络互联在一起的分布信息仓储的异构及各自提供的检索方法不同,难以实现跨仓储的统一利用,必需解决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集成、共享,使得异构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对用户来说就像管理和应用单一数据源那样方便,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支持。而现有的技术还不足以完全清足用户不断提高的信息服务需求,异构数据库的整合、海量信息的组织管理,目前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安凯  肖玉  谢高地  曹淑艳 《资源科学》2012,34(9):1664-1670
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是区域空间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的重要依据,具有多维时空特征,采用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有利于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揭示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中所隐含的规律与发展变化趋势。本研究利用可视化技术、组件式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库引擎,开发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框架,包括数据源层、元数据层、软件构件层和功能模块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的综合查询、结果显示与分析、图表可视化和地理可视化功能。在该系统框架基础上,本研究集成了全国1∶100万基础地理数据、分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体系,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可视化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和功能分区成果的可视化表达、图形和属性的双向查询、查询结果的统计分析、制作统计图表和制作专题地图,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公众了解和利用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信息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城域网环境为前提,以解决同一地域内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类型的图书情报机构如何消解异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以XMI,作为分布式图书馆共用的数据交换模式.以CORBA分布式构件技术作为解决异构数据集成的方案,设计了一个分布式图书馆数据转换与集成的模型。实践证明,它能较好的实现异构资源的集成共享。  相似文献   

8.
谌群芳 《情报杂志》2005,24(3):40-42
由于Internet信息空间普遍存在着信息异构性和广泛性 ,给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基于Internet的信息发现和信息代理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以Web文档为信息源探讨了信息发现的运行机制和实现策略 ,分析了Agent技术与用户和Internet搜索引擎之间的协作关系 ,提出了信息代理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数据结构的差异,地理数据的集成、应用极为不便。本文分析了异构数据的特性,提出以模式匹配方法对异构数据的属性匹配,构建适合数据整合模式;通过数据模式匹配的方法去解决不同数据源的异构性,使空间信息的共享与互操作有统一的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本体的Web数据集成研究及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Web信息,针对Web数据集成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利用元数据和本体特点,提出构建元数据登记库MDR和本体管理系统OMS的方法,实现基于本体表示语言RDF特性的Web数据集成模型,达到异构数据间共享访问目的,为解决Web数据互操作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集成的信息资源共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玉照  杜言 《情报杂志》2003,22(7):54-55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许多的企业和组织机构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由于建设目的不同和软硬件配置不一致等多种因素,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形成,信息无法实现共建共享,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通过对“集成”概念的引入和介绍,分析企业中的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问题缺乏系统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收集,从信息援助视角出发,构建信息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采用文献分析,从提供方、目的、主要议题、基本手段4个方面对信息援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援助中存在的障碍类型,针对障碍类型划分了不同的公共信息服务渠道。收集国内相应的实例,对渠道划分提供支持,设计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沟通及期望确认体系,构建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援助存在的不同障碍造成了不同信息弱势群体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这决定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既要提供同质性信息服务,其受众范围面向整个信息弱势群体,又要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聚焦于特殊人群或者个体。公共信息服务需要考虑信息客观性和需求的主观能动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多维的且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是以服务、信任、自愿及互利为出发点的社会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3.
从信息主权的高度认识信息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慧  俞芙蓉 《情报杂志》2001,20(5):3-4,7
从分析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落后而造成的种种危机出发,阐述了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发展信息产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构建的政府信息沟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息构建和政府信息沟通的原理入手,构建了基于信息构建的政府信息沟通模型;针对政府信息沟通的要求,提出了政府信息沟通空间的设计原则;将政府信息沟通空间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主题型、研讨型以及流程型,并分别给出了三类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信息构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程霞 《情报杂志》2006,25(5):102-104
介绍了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信息构建和网络信息生态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信息构建的思想改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构建合理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对信息及信息资源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信息及信息资源本质、信息资源概念观点的比较分析、总结概括,认为杨文祥教授在其《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一书中提出的信息及信息资源本质具有创新性,是信息时代对两者本质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分析,希望能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特征表示是信息可视化中一个关键环节.多媒体信息的特征表示决定了对其可视化的质量.从可视化的通用目的出发,总结多媒体常用的特征表示方法,从中选出适合可视化通用框架的特征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8.
信息质量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政府信息质量的概念和美国联邦政府、新西兰政府及我国政府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政策法规,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指标,并采取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总体不高。为改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质量,应制定信息质量专门性法律法规,提高政府的信息质量意识,倾听公民的信息需求,建立信息质量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新情报观与信息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新情报观与信息科学,对图书馆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必将对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信息过滤的Web信息查询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信息过滤的角度分析信息查询的个性化发展,通过用户需求与信息内容的相似性匹配过滤与用户需求无关的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查询结果的优化.据此建立基于信息过滤的用户模型框架,探讨基于信息过滤的信息查询系统优化实现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