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高职新生焦虑总体状况,分析高职新生焦虑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抽取郑州某高职院校新生1803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新生SAS总分均值39.58±7.63;在性别、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方面,高职新生SAS总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高职新生焦虑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高职新生SAS总分显著高于常模;高职新生焦虑与自我和谐状况密切相关,可通过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来改善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2.
游薇  吕鹏 《现代教育科学》2010,(2):68-70,74
通过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家庭经济两个变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存在较显著差异,并存在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经济化倾向。要通过大学生的微观调节与高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家庭经济两个变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存在较显著差异,并存在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经济化倾向。要通过大学生的微观调节与高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运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对大一新生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但是只有极少数大学新生困扰比较严重。男女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对于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文科生人际交往上的困扰多于理科生。城市的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状况不如农村大学新生。在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困扰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差异显著.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上是良好的.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问卷各因子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专院校新生SCL-90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对119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问题检出率为12.6%,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不同性别、专业、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等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各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西南民族大学65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并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寝室关系质量良好,仅在性别和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心理状态与寝室关系之间以及内部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4012名新生SCL-90测试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4012名2008级高职新生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得出相关结果,对掌握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参考价值,同时还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思考。普查结果表明,问题检出率为13.2%,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敌对、精神病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另外,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本使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问卷(UPI)对我校2002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师专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其它高校相当,在性别、系际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师专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自信与焦虑、身体素质与机能、人际交往、情绪与情感、自我控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对某艺术院校568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2.8%的新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除了在敏感性和恐怖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外,新生在16PF和SCL-90上的其它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专业差异之外,其余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良好个性及心理健康的表现。新生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与人交往上有其独特性。加强对大一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影响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 :功利主义色彩严重 ,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盛行 ,生活阅历不足而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容易受到心理挫折。应教育他们遵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守信、相容变通的原则 ,以积极的态度创造谐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提高交往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从构建良好人际关系重要性出发,结合大学新生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类型及特点,介绍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循原则、使用技巧和方法,用于指导大学新生妥善处理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缺乏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自我中心、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人际交往经验技巧不足等原因,使新生们在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困难,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针对新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人际交往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随机抽取牡丹江师范学院4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体学生中有人际困扰的人数比例为32.5%;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9.8%,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4.6%,焦虑、抑郁平均分显著高于常模;人际困扰、焦虑和抑郁水平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艺术类学生各方面分数较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28名高职新生在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职业决策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新生宿舍人际关系状况总体良好,职业决策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宿舍人际关系与职业决策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学校应当加强教育引导,完善学生管理,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特殊需要学生个别指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大一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当中存在着地区差别、专业差别和已有的心理状况差别。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着重考察其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专业和不同地区的学生,其幸福感没有显著地差异;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人际关系与个体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对于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及内部差异,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随机抽取东北地区三所高校700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结果: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总检出率44.71%,其中35.43%的大学生困扰程度一般,9.28%的大学生困扰较为严重;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量表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与人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困扰,并在性别、专业、年级等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招募42名大学新生,随机抽取21人为实验组,进行为期5周的团体辅导训练,其余为控制组.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困扰、同异性朋友交往方面,较团体辅导前均有显著性差异.得出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的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采用相对剥夺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人际适应性量表对536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和人际适应性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2)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分别在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3)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在大学新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大学新生的相对剥夺感对人际适应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