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状之一:学生体会肤浅,我还有什么办法呢? 课例片段呈现一: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夜晚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部分。) 师:作者白天由于行程较紧,不能停留下来细细品味,只能走马听泉,而夜晚,山静泉响,却能让作者有充足的时间用心欣赏这泉声的美妙,自由读第8节,看看重点写了几种泉声?用笔画下来。  相似文献   

2.
韩静霆的《听泉》是一篇介绍不朽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的散文。(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者首先从演奏《二泉映月)先声夺人的感受说起,是音乐天才阿炳用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创造了这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是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发现了它.听懂了它,记录了它,  相似文献   

3.
对《鼎湖山听泉》一文第4—7段,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分析说"回旋或宕开","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似乎是偏离了表现中心,其实……一是蓄势……二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在其附录资料3收录了《中国散文精品分类鉴赏辞典》(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看景不如听景》关于《鼎湖山听泉》的分析:"文笔的回  相似文献   

4.
《听泉》是鄂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美文。第四单元的阅读话题是“艺术长廊”,艺术的门类有很多,舞蹈、绘画、建筑诉诸人的视觉,而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听泉》是一篇介绍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文章。全文分四段介绍了《二泉映月》的产生、流传、内容和崇高的艺术地位。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欣赏民乐艺术,情感得到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并且在感受《二泉映月》音乐美的同时,更要学会运用多种手法、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写、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5.
一、缘起所感,期引思考近日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语文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几位具有类似经历的古代文学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幽泉怪石,无远不至"的柳宗元,"欲乘风归去"又心忧"高处不胜寒"的苏轼……他们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谋略过人,有治国安邦之志,经天纬地之才。  相似文献   

6.
夏斌 《青年教师》2010,(5):38-39
教学片段: 师:作者白天由于行程较紧,不能停留下来细细品味,只能走马听泉;而夜晚,山静泉响,却能让作者有充足的时间用心欣赏这泉声的美妙,自由读第8节,看看重点写了几种泉声?用笔画下来。  相似文献   

7.
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相似文献   

8.
朱萍  袁浩 《小学语文》2007,(4):35-36
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如何处理、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使孩子们从中领略动人心魄、撼人心旌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获得赏心悦目、催人奋进的审美享受呢?从王玲湘老师执教的《搭石》和李伟忠老师执教的《鼎湖山听泉》两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地泉》     
阳翰笙的《地泉》是“普罗文学”的代表作 ,是一部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而艺术上却显粗糙的作品。《地泉》批评在现代文学史上功不可没 ,但也有偏颇之处。《地泉》不是一部“革命的浪漫谛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新会县志》(新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物传介绍陈白沙弟子区越:“他善撰诗文,诗风清逸刚健,著有《见泉诗集》十卷。”(《新会县志》第1123页)笔者以为有误。  相似文献   

11.
两个马师傅     
读罢王手的短篇《软肋》,很自然地想到《庄子》中的几句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为什么会想到这几句话?表面看与小说多次出现“江湖”一词有关,实则源于我对小说的一种理解。我很欣赏王手的一句话:“小说是让人品味的,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的精神仍然在底层——与王手的对话》.见中国作家网)解决问题是人们赋予小说额外的负担,却往往成为判别小说优劣的尺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历史比较法,系统考察《五声反切正韵》、《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等江淮官话韵学著作中见组、精组声母在细音前的变化,发现清代江淮官话尖团音变化经历——见组、精组均未腭化(清初)→见组腭化、精组未腭化,但■未独立成母(清中期)→见组腭化、精组未腭化,■已独立成母(清晚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请看两组教例: 一、《鼎湖山听泉》的导入 A老师 师:(在黑板上书写繁体的“鼎”字)这是什么字?  相似文献   

14.
牛银安 《辅导员》2010,(6):14-14
一次到学校去听课,一连听了两节,一节是《看云识天气》,一节是《泉》,两位老师用的都是阅读教学“四步法”——审题目、悟主题、看选材、找特点,但各有千秋,殊途同归,使我产生了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又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记》主要是写醉翁亭。因为醉翁亭是建筑在滁州城外琅琊山酿泉之旁,所以  相似文献   

16.
叶卫民 《文教资料》2006,(26):60-61
本文就三篇外国短篇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最后一片叶子》、《项链》中的主人公如何面对人间的不幸的剖析,颂扬了他们作为平民百姓,却勇敢面对现实,相濡以沫,自强不息,携手克服困难,战胜厄运,以不同形式演绎了母子间、朋友间、夫妻间的人间真情,揭示了三小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的闪光点——不因逆境而自弃,不因弱势而失信,患难之中见真情,平凡之中见伟大。  相似文献   

17.
殷崇  袁彬 《山东教育》2005,(13):31-32
泉是水的精灵。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听泉、赏泉、赞泉,用心去感悟“泉之韵”。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清初的《板桥杂记》对后来的风月题材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续书主要有珠泉居士的《续板桥杂记》、金嗣芬的《板桥杂记补》。它们相对于原作,承袭了其编创体例,延伸了秦淮风月的时间长度,但在兴亡之感上却出现了蜕化。概言之,《板桥杂记》的续书在思想与艺术上都与原著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学生认知的风向标与驱动力,良好的引导更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前几日,观摩了一位教师执教《鼎湖山听泉》一课,教师精彩的导语把大家带进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如同涓涓细流流淌于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2009,(24):25-25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中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中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中国第一部文言志怪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中国第一部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