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政策下,闪电式地侵占了我国的领土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这一侵略战争的目的并非只限于侵占东北,而是企图进一步灭亡中国。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动,促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相对地下降为次要矛盾了;而国内各阶级间的关系,也因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无不激愤,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立即谴责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揭露  相似文献   

2.
一解放前,中国是帝国主义长期角逐的場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由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而有了新的发展。在大战中发了横財的美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間的矛盾,已經变成了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的。多年来,美国和日本都力图排除它們的劲敌,独占中国,并视此为它們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步骤。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張計划,早在明治时代便草出蓝图,在1927年秘密的  相似文献   

3.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重要起点,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关键性一步.正如毛泽东所说:“1931年9月18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民族矛盾已经开始超过阶级矛盾”.“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了.”在中华民族到了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度篡夺了领导权的叛徒王明,是搞修正主义的,对内搞阶级投降主义,对外搞民族投降主义,是百分之百的投降派,十恶不赦的卖国贼。一、王明大搞阶级投降主义完全适应了蒋介石反动政策的需要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侵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表现为国共两党矛盾斗争的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入侵中国的开始。这一事变,极大地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际上,加深了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新形势下,党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但当时党正值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时期,所奉行的是其产国际的下层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济南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的武装侵略中国的罪行.是与日本大陆扩张政策紧密相联的,是其大陆政策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的教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使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乃至各个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下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从而引起了阶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基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发起、倡导进行的国共谈判,经过长时间的曲  相似文献   

8.
从美日在华利益的消长论日本侵华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日在华利益的消长论日本侵华的原因尹灵芝对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原因.我国史学界把它总括为三大方面:第一,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是其多年的既定国策;第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三,在国内由于国民党政府...  相似文献   

9.
国旗下讲话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1周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命令它的“守备队”炸毁了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长达14年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从此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它不仅使党获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强大的武器,而且使党和人民革命力量获得重新发展的最好条件,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入侵中国的开始。这一事实,极大地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国际上,加深了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新形势下,党适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1934年4月20日,党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名义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抗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了著名的六条纲领。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号召全民动员,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图谋独霸中国整个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矛盾,举国形成抗日的怒潮的时代背景下,经过复杂曲折的过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关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抓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一主要矛盾。建党初期以及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和广泛的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阶级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为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内外条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主要矛盾理论的正式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这时,国共两党的任务就是团结起来,捐弃前嫌,一致对外,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但是,当时国共两党都没有认识到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没有转变自己的策略方针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不仅没有团结起来共同抗敌,反而展开了激烈的生死存亡的大搏杀,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便利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那么,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何时开始转变?何时完成?标志是什么?这便是本文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到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前,为了进行罪恶的反人民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所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政策大大加剧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带来了重大灾难.不抵抗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向之嘉奖,中国人民向之掌咀的反动政策,它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胆识的人的愤怒谴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首先是旧东北军的一些爱国将士如黑龙江的马占山、吉林的李杜、辽宁的唐聚伍、邓铁梅等在群众抗日情绪的激励下,公然违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原在江西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爱国将领董振堂、赵博生的  相似文献   

15.
●阶段特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复杂,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演变为中日民族矛盾;服从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关系由内战、对峙,转向合作抗日;中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共在遭受两次重大挫折后,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克服了党内的右倾和“左”倾错误,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突出特点是抗日与反蒋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国共两党为了对付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走上合作抗日道路;国共两党由于阶级属性的本质区别,合作中始终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中共始终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放在首要地位,在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在抗战中,政治态度和政策上具有两面性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对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九·一八”事变后至“华北事变”前这一时期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变化,指出这一时期内,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没有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使中国的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世的变迁,我们应客观、公正、正确地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关于革命基本胜利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是主要矛盾的观点,并没有发生变化.虽然他一度不用"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提法,但这并不表明他放弃了此观点.1952年,他接受毛泽东关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观点,放弃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设想,这一切与中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是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当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尽管这时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还是“反蒋”.但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共产党要停止内战。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的政策又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美国对我国抗战实行随机应变、灵活多样的政策,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谈谈粗浅认识,求教于史学界。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国际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第一种力量,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同盟者德、意法西斯国家;第二种力量,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第三种力量,是英美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略,是妄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美英则在“中立”和“不干涉”的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