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于(於)”、“诸”、“乎”等介词在上古的使用情况,证明了上古汉语某些常用介词具有一词多能的特点。又以三种功能的介词为例,通过它们在上古、中古及近代10余种语言资料中出现频率的变化分析了上古汉语的多功能介词逐步为功能较单纯的新兴介词所替代的过程,从而证明了汉语介词在发展中存在着功能专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悖论(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引入发生学理论,透过已然的“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对定义背后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进行结构性反思、解构和重构,从而拓宽人们对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认识视野,帮助人们拆除文化及体育文化“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认识藩篱,彰显“文化”和“体育文化”在主客体共同作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启示,为针对不同“生态”的文化特性采取相应的推动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的操作办法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介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介词的注解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受传统训诂学方法的影响 ,用同义词对介词进行替代 ,探求介词的“个别意义” ;另一种是在解释介词词义的同时 ,重点归纳介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规律 ,即“配置意义”。后者符合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方向 ,更能揭示介词的本质意义 ,是更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英语介词是多义词的一种,语义较为抽象,具有复杂的延伸意义。英语介词对二语或外语初学者学习难度较大,甚至对高级学习者来讲完全掌握多义介词也有很大难度。因此,英语多义介词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多义词研究的焦点。意象图式这一认知语言学理论作为传统介词教学的有益补充,为课堂介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意象图示理论,从认知角度系统研究介词多义现象,有助于揭示某个义项生成的内部认知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义介词的语义延伸,使语言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介词各义项在多义网络中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介词“跟”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用法复杂,与不同语义特征的动词搭配时有不同的意义。俄罗斯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未正确理解介词“跟”的不同意义等因素的影响,使用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教学中应讲清楚介词“跟”的不同用法,对比分析易混介词,进行反复操练,才能减少偏误,使学生最终掌握介词“跟”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6.
英语介词起着广泛的联系词语的作用,是英语中异常活跃、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介词“as”作为引导词构成的“as”介词短语既可用作宾语补语也可用作主语补语,多见于用在动词之后,发挥其在英语句子中的句法功能.然而,众多的语法专著极少有在词法章节中举例论证介词“as”短语用作补语的语法功能,然而,实际教学的英语材料里却频频出现用作句子补语的“as”介词短语,因其“貌似简单”而往往被忽略;为此,针对从实际教学中采集的实例,着重论述和阐明“as”介词短语用作句子中补语的用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在介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的“所”字,功能怎样?能否充当介词的宾语?由于历来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词性认识上有分歧,因而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果对这一问题能加以继续研究和探索,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对于减少古代汉语中的分歧、争论和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谈点粗浅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后的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此外,“由”“从”“为”“与”等也经常位于“所”字之后,与动词(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介词“对”和“对着”进行共时的考察分析。共时的考察表明,介词“对”、“对着”在语义上各有分工,语义上的分工使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介词在英语中运用非常广泛,词义活跃,往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词义、用法,而汉语中的介词又较少,因而中国学生对英语介词的学习感到吃力。汉语中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英语中介词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句中其它词的关系的词”。从英、汉语对介词的不同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中介词比汉语中介词使用广泛一些。下面我就介词的结构类型和意义类型两方面进行对比,以示英汉介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仅可以作介词,而且可以作动词;作动词的“以”,其词汇意义为“率领”、“执拿”、“携带”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2.
“把”字句的英汉互译余炳毛张玉如“把”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介词,其主要作用是要突出、强调它所引出的词语。“把”字句就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这个特殊介词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英语中没有与“把”相当的词,而且也没有与之对应的句型。在语言实际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李二曲的“悔过自新”与“明体适用”的关系 ,先贤的研究众说纷纭。二曲治学始终以经邦济世为指向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早期提出“悔过自新”说 ,中岁以后则用“明体适用”来拯救社会和人生。“悔过自新”是“明体适用”的“明体”工夫 ,“明体适用”则是“悔过自新”在现实关怀层面上的拓展和落实。因此 ,二曲思想是从“悔过自新”发展到“明体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比及”从跨层结构发展出介词功能,这一功能一直沿用至清代。介词功能在元代演变出了表示假设、让步、选择以及因果关系的连词功能,不过连词功能多用于元代,明清少见,到现代汉语中完全绝迹。但“比及”到现代汉语中又衍生出了动词用法,表示“比拟,与……相比”之义,这一动词功能在网络新闻用语中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历来学者关于“为之名”句式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认为“为之名”句式中“为”不能为介词,“名”不能活用,“为之名”有单宾、双宾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7.
"于"字句中的"于"一般被看作被动句的标志.本文从"于"的介词系统的角度揭示介词"于"的功能不在于表示被动,"于"字句仍属于意念被动句.  相似文献   

18.
代词“it”用在某些动词或介词后 ,构成习语 ,成为动词或介词形式上的宾语。在具体使用中 ,本身有时无实义 ,语法上称作“虚义”it。在习惯用法中 ,它代表着不同的具体意义 ,而且比其它人称代词有更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认知语言学包括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三种方法表征。本文将从凸显观方法中的图形/射体、背景/界标理论出发,以介词“into”“on”“over”“out”和“up”为例结合英语介语具有的语义来分析这类词汇所包含的凸显方法表征。  相似文献   

20.
习语研究是英语学习中最令人神往但又最棘手的课题,因为习语是英语民族所特有的任意性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本文的“介词一名词”词组在词法上分为六类。在对这六类词组逐类作深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而探讨了并在结论部分证实了改变“介词一名词”词组结构俾以灵活应用的可能性。这是一次对传统习语理论提出质疑并予以更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