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我也愣住了。这可是我事先根本没想过的问题。我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张楚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各小组的同学想想准备怎么办。”生:查字典,查资料。(教室里热火朝天,各小组争先恐后翻阅《成语字典》…  相似文献   

2.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者是谁     
老师问小刚:“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刚高声答道:“是诸葛亮。”“为什么是诸葛亮?”“诗最后一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诸葛亮把船都停泊在东吴门前了,怎么不是他写的呢?”  相似文献   

4.
于谦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第三句,许多选本都不一样,一说为“粉骨碎身浑不怕”,一说为“粉身碎骨浑不怕”。  相似文献   

5.
开心碰碰车     
李白近视学了《静夜思》之后,老师问小刚:“你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有何感想?”小刚脱口而出:“我想李白一定是个近视!”  相似文献   

6.
古诗新解     
老师问学生:“你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有何感想?”学生:“李白一定是个近视眼。”古诗新解@王智$吉林通化二中  相似文献   

7.
教学《在炮兵阵地上》时,我正指导学生阅读品味彭总饭桌上的一席话,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彭总明明说自己‘只错了一句’,为什么却说‘我又说了错话’呢?这个‘又’字不是说明他说的错话不止一句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把‘又’拿掉反而好一些。”这一串连珠炮的提问,原来是对“又”字有意见。我正想用三言两语解答,可发现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且慢,看他们怎么说。我扫视全班,问:“你们的意见呢?”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寂之后,一双又一双的手举了起来。一同学说:“我觉得彭总根本没有说什么错  相似文献   

8.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11.
教贵得法     
在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老师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老师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善教者,得法,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往往把“染”中的“九”写成“丸”,多写一点。如何教好这个染字呢?有这样三位老师,他们的教法确实是称得上独具匠心,耐人寻味。有一位老师教“染”字时,把“染”拆成三部分:水(氵)、木、九。“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水’呢?因为染色要用水;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木’呢?因为染料是植物;为什么‘染’字里面还有一个‘九’呢?因为在古代‘九’表示数量很多,这  相似文献   

12.
“老师,‘风’应与‘吹’搭配,怎么这里用‘灌’呢?”在学习《一条军毯》(省编小语八册)时,一个学生指着“北风吹起毯子,灌进屋里”一句中的“灌”字问我。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叫大家读读课文,想想  相似文献   

13.
王大力同学问:“《春夜喜雨》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是对春雨降临的满腔喜悦之情,即诗题中的‘喜’字,然而全诗却无一个‘喜’字。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喜’呢?”的确,《春夜喜雨》这首诗中,虽然是写“喜”却无一“喜”字。但当我们对诗人在诗中所作的形象化描写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这首诗虽无一个“喜”字,可全诗“无一字不是喜雨,无一笔不是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14.
作业本发下来了。咪咪打开作业本,发现很多词语都画上了红线,它们是:很白、很黑、很香、很酸……老师还写上了一句批语:你用了那么多的“很”字,“很”字真的太累了。咪咪不明白老师的意思,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请你读读这些画线的词组,有什么感觉?”咪咪认真地读了两遍,说:“一篇作文里,用的‘很’字太多了,觉得很单调,而且也不形象。”老师说:“如果把‘很白’换成‘雪白’,‘很黑’换成‘漆黑’,‘很香’换成‘香喷喷’,‘很酸’换成‘酸溜溜’再读读看,感觉又怎样?”咪咪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读了两遍,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换上了您说的这…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与漫画     
造句老师叫学生用“绠短汲深”造句。一个学生不懂这个词的含义,就写道:“我的一位朋友能用‘绠短汲深’造句。”过了几天,学生取回作业本,只见老师在后面批道:“那么,请问你自己呢?”调虎离山老师:“什么叫‘调虎离山’?”学生:“譬如考试的时候,校长忽然把老师从教室叫了出去,这就叫做‘调虎离山’。”先睹为快老师:“什么叫做‘先睹为快’?”学生:“就是……就是先看看答案,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做习题就比较快。”说明什么老师:“如果你的裤子的一个口袋里有二十马克,而另一个口袋里有五十马克,这说明什么?”学生:“这说明我穿的不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下午,家长接孩子回家时,一位小伙子走进我们教室,大声说:“倪伟呢?走。”倪伟拿起书包慢慢走到我跟前,我说:“倪伟,老师说过,老师不认识的人让不让接走小朋友?”倪伟说:“不让。”“你和老师说说他是谁?”“是叔叔。”“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来接你呢?”说到这儿,我发现倪伟眼里含着泪,伤心地对我说:“老师,我不要‘离婚’!”这话让我吃一惊。“什么!怎么啦?”“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跟爸爸,这是爸爸厂里的叔叔。老师,我不要‘离婚’,‘离婚’就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上 ,我正在引导学生鉴赏《登高》一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 ,坐在教室后排、平时极少发言的王乾乾同学站了起来 :“老师 ,这首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呢 ?”我没有料到他会起来发言 ,更没有料到他会在公开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时间思维竟似真空一般停滞了几秒钟。一些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扭头去看那个“不懂事”的学生。看到大家投来的异样的目光 ,王乾乾尴尬地站在那里 ,低下了头。我示意他先坐下。“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 ?或许作者…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斯霞为了让学生理解《我们爱老师》一课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这个比喻句,作了如下的精心设计:“对这一句如果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我们小朋友怎么成了花朵了呢?’那就最好。要是他们提不出来,教师就得启发:‘这里的我们是指什么人?为什么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呢?’(幻灯片映出一张张笑容可掬的小脸)‘看,这些小朋友可爱吗?好像什么一样?’(生答)‘对呀,花朵美丽可  相似文献   

19.
微笑舞台     
用老秤语文老师:“哪有‘半斤五两’这句成语?”学生:“考数学时,我答‘半斤等于八两’得了零分。”语文老师:“记住,作文时还是用老秤。”评语家长在成绩单上看到老师给自己儿子的评语:您的小孩在学习时善于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对这段话,家长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打电话请教老师,老师回答说:“哦,这是说他时常抄旁边同学的作业,并且抄得很巧妙。”伏笔儿子:妈妈,当你发现有人成绩不好时,是骂他好呢,还是鼓励他好呢?妈妈:我认为还是鼓励他来得好。儿子:这就对啦!妈妈,这次期末考试,我英语只考了50分。QQ综合症小明在QQ上聊天。时间…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贾宝玉奉做了皇妃的姐姐贾元春之命,正作《怡红院》一诗,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薛宝钗让宝玉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腊”字。宝玉道:“‘绿腊’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地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腊干’,你都忘了不成!”薛宝钗把晚唐不很著名的诗人钱珝《未展芭蕉》中的诗句,比做刚入学孩子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