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实现的.教学交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培养及社会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交流不仅要重视师生交流,更要重视生生交流.传统的教学,只有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单向交流,其交流方式实际上是单一的师生个体交流,学生与学生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单一的师生交往,老师讲学生听,而无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  相似文献   

3.
胡淑文 《宁夏教育》2004,(10):16-17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沟通、对话、理解。这种交往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网,教师与学生就是网上的络,由此可见,教学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  相似文献   

4.
交往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学校应充分重视交往教育的作用,在管理中适时融入交往理念、分享交往愉悦、拓展交往空间、促进健康交往、凸显交往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交往素质,从而形成乐交往、菩交往的师生群体,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师生交往的心理动力在内部是由师生需要激发引起的 ,外部则取决于师生在交往中形成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吸引的力度。在教学中 ,教师应做到 :丰富师生的角色构成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以增强交往的主动性 ;重视信息反馈 ,强化和维持交往的心理动力 ;培养群体交往的心理动力 ,以群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 ;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内部学习性交往动力的形成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保证师生交往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数学教育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反思和批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数学教学观的反思主要体现于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强调学生个体的"意识的建构";呈现静态知识方式,创设学生个体的"认知的情境";重构思维发展模式,塑造学生个体的"茎块式思维";培养问题质疑能力,强化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反思";突破师生交往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明和科技的发展都证明,未来社会里,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日见重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界,人们也认识到合作与创新,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加快社会化进程起积极作用,并提出交往与创新是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应用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理念下实施“生生互动”策略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缺少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无论是从互动的广度还是互动的密度来看,生生互动远远优于师生互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生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刘镇传 《师道》2000,(1):45-46
班级学生群体心理气氛是指班级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及相互适应的心理环境。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学生小群体之间的关系,而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受师生关系的指导和调节。班级气氛是和谐或敌意,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要建立“全员交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素质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全员交往”教学模式的内涵“全员交往”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全体参与的交它既有个体的交往,也有群体间的交往,而且它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观察、比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3.
"自主、合作、探究"是中小学应积极倡导的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四互: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帮,生生互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在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长的快乐。切实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影响着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中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传统课堂的三主体(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发展为四主体(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师生互动行为也发展为师个互动、个个互动、师组互动、个组互动、组组互动、师群互动、个群互动等七种类型。教师实施互动教学应做到: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合理分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建议”与“接纳”习惯;课堂评价合理、公正,并有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从课堂环境看,课堂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可以组合为多种不同的形式。譬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从人际交往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生态化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在教学主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6.
"自主、合作、探究"是中小学应积极倡导的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体现四互: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帮,生生互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在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果的快乐。切实让我们的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目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在现阶段,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处于“活动”的状态.而尤其要重视师生互动,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相似文献   

18.
康红兵 《教学月刊》2014,(12):40-42
正从控制走向交往是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师生之间平等关系交往的教学使得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获得了新的活力和张力。课堂上,英语教师创设模拟交际的实践情境,在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中应用英语,在体会和领悟中获得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1]英语课堂教学走向交往,使英语课堂更加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和对话,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重视课堂的组织要与学生的认知密切相关。英语课堂教学走向交往,也使得  相似文献   

19.
陆耀青 《科学教育》2006,12(5):17-18
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而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师生交往,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的生生交往。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及组际交流而达成学习目标并促进正向人际关系形成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引入可以解决“小班化教学”无法全面推广,统一目标难以兼顾个性发展,生生交往缺失等问题。为此,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以《酶与新陈代谢》一课为例,谈谈合作学习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1小组…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而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交际危机",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培养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对策,指导高职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