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兰 《今传媒》2007,(3):36-37
时评是对新闻事件与人物的评论,是这几年活跃在媒体上的一个评论的特殊文体,它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容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在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虽然对时评的概念争论不少,但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时评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  相似文献   

2.
时评是对新闻的评论,是这几年活跃在媒体上的一个评论的特殊文体,它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容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在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虽然对时评的概念争论不少,但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时评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时评,不只是媒体的一个产品,更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焦点、扩大影响力的重点,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着力点。越来越多的报纸开设了时评版,有的已做到一天一个版。为做好时评版,《厦门日报》的做法是通过接"地气"、通"民气"的本土化、草根化操作来旺"人气",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它打破了传统的评论格局,为媒体评论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它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和膨胀,不可避免地夹带了些许混乱。它将何去何从?是健康发展?还是泛滥成灾乃至最终在极度膨胀中失去其存在的价值?时评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理清其源流、剖析其现状、规范其发展,是时评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一、时评的源流时评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00年前后。1900年以前,我国的报纸言论是论说一枝独秀。这种言论论题重大、抽象,论证繁复,篇幅较长,一般不结合新闻,时效性较差。较…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6.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7.
时评版也即言论版,与报纸的评论栏目一样,也是承载言论的一个空间,而且通常比评论栏目信息更多、容纳更广、与读者贴近性更强。它能让各种声音都有表达的渠道,承载普通百姓的发声,促进各种意见的交流,包容不同观点的交锋,其红火和兴旺无疑是政治开明、社会和谐、媒体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评论稿件的强烈需求,新华社通稿线路第一个言论专栏——《新华时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这种现象令人叹惋。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10.
时评之惑     
近两年.国内媒体纷纷开设时评版或时评栏目,时评迅速发震起来, 媒体时评勇于针砭时弊,积极引导舆论.并直接促成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演化,可以说,时评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增强媒体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言论是媒体的灵魂与旗帜,《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各类媒体的旗舰,其评论宣示了我国媒体权力公共性表达的发展进程。本文连续选取从2006年到2010年的全部《人民时评》作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和量化统计,从公共性视角研究《人民日报》时评的媒体权力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野苍 《视听界》2009,(3):100-100
反映舆情,体现民意,是媒体做好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体现。媒体反映舆情一般通过新闻选择、事实报道以及事实评论的方式。评论,尤其是时评,因其具有观点的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构筑公共意见广场,反映舆情成为其重要功能。但目前,媒体时评反映舆情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言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言论的成熟形式。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化运作的深入展开,通过言论版彰显报纸个性,以观点平台争取读者,近年来也成为我国报纸发展的新趋势,形式不一的言论版、时评版纷纷涌现。当然,目前我国多数读者还没有养成关注报纸言论的习惯。因此,尚属新生代的时评版如何吸引读者眼球,培养关注本报言论的忠实读者,是报纸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闻时评是时下媒体的“宠儿”,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开辟了时评专栏,一些主流大报甚至还开设了时评专版。  相似文献   

15.
正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眼睛,眼下几乎每家报纸都开设有新闻时评类版面。纵观这些时评版面,大多数言论是些"大路货"、"别人嚼过的馍",还有的是"烫剩饭",常常是"千报一声",读者不仅不爱看,而且有意见。《汴梁晚报》在刚开始创办时评版时,也没能跳出这个怪圈。2012年6月4日,《汴梁晚报》对时评版动了一次"大手术",正式创办《锐声音》版(2013年1月改为《汴梁·声音》版)。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汴梁晚报》时评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围绕大局,踏准新闻节拍;紧扣热点,强化民生视角;深度评析,突出本地声音。牢牢把握住了正确导向,提高了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实现了新闻与评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都市类报纸出现"时评热"。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时评如何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亟需研究的新问题。钱江晚报对言论一直很重视。以前的言论专栏《闻涛集》,经常针对社会问题及时发表评论,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影响。随着读者对言论作品关注度的提高,钱江  相似文献   

17.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陈守湖 《新闻窗》2013,(3):53-54
对于时下国内的都市报来说,时评已经成为其核心新闻产品。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皆开设有独立的评论版,版次位置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时评对媒体的主流化建设、品牌塑造、竞争力涵育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点即新闻一般认为,中国都市报的时评热始于《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全国综合性日报中推出了每天一个版的时评版。2003年4月2日,增为两个时评版,分为"社论版"和"个论版"。2004年3月1日改版,变成了"社论"和"来论"两个版。  相似文献   

19.
时评的复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评并不是新兴文体,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又出现繁荣景观,我们谓之“复兴”。随着民主的发展,国家舆论政策的适当调整,媒体市场化走向的需要使时评重新焕发了生机,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包括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甚至电视媒体都开设了时评栏目。涉及媒体之多,涉及栏目之广是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时评的复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有什么关系呢?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它最先出现于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后来与现代民主国家一起传遍19世纪的欧…  相似文献   

20.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