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故典今读”请到了陈雨石先生,他将为大家谈谈读“中国第一经典”《论语》的新见解。《论语》问世至今,解读文章汗牛充栋,陈老先生潜心研读,提出了自己的创见。我们今天怎样读经典?博取众长固然要紧,读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是至上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各位在雨石老先生的帮助下对《论语》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了吧? 这次,雨石老先生将带领我们思考“务本”一词的道德内涵。孔老夫子是儒家创始人,那他又为什么“罕言‘儒”呢?雨石先生的解读你又是否认同?——  相似文献   

3.
读“书”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读,去读那生活中的“书”,去读那人生的“书”。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读书中,你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各种遭遇而担心,会为《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的最终悲剧而流下眼泪,尽管你一再提醒自己那只是小说,并不真实;你也许会为《绿野仙踪》里主人公多萝茨结识新朋友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并结束流浪生活而感到高兴,并发誓要与他们结为  相似文献   

4.
曾蓉蓉 《现代语文》2010,(2):118-120
自2007年11月《〈论语〉选读》正式在浙江范围内开修以来,如何教好《论语》成了我们必须探究的。个问题。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论语》只停留在疏通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上,有部分老师自己对《论语》“吃”得很透,但课堂则变成自己在唱独角戏。如何提高《论语》教学有效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范畴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这期我们给了“宝典”六个版面的领地,让它可以播种更多的种籽,长出更多的爱、智慧、勇气、耐心、信念、美德、希望……你也许只从《七颗钻石》中摘到了“爱”,也许只从《命运的门铃》里收获了“耐力”,也许只从《英雄与门》中找到了“勇气”,也许只从《让理想转个弯》里明白了“舍弃”有时候也很甘甜,也许只从《花籽的命运》中懂得了“坎坷”也是人生的一枚果子,也许只从《心窗》里品尝到了“希望”的甜蜜。没关系,我知道,这块领地,走进又走出,你的手上至少会有一枚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文化精典的《论语》,其阐释价值是没有穷尽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述其言语的语体著作《论语》更是蕴含着蔚为宏富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不断地解读、阐发、转化和创造。何谓《论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有论者指出:就字面直译,“论语”就是经过整理、撰次的对话,也就是“对话集”之义。我们知道,作为首开“私学”之风的孔子,其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  相似文献   

8.
学“论语”     
读完了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便是将孔子的《论语》细致地读了一遍原文且听南老先生作了讲述。读中,再烦的心境也会平静下来。读罢,才知人生的真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孔老夫子概括了去,收集了去,才知道为什么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品味到了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编完《四库全书》后的感慨:要说的话古人都为我们说完了,我们再说早已没有了新意。《论语》给定我们的启示是,做学问、做官都当先作人。与西方杜威"教育就是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言“数”言“诲”一共只有十二处:言“教”七处,言“诲”五处,在全书中占的比例甚少。然仅此二言十二处(句),却集中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然而历代学者对“教”与“诲”的诠释不同,因而不仅对其教育对象的看法相异,而且对其教育思想乃至对这位伟人的评价也大相径序。马叙伦先生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认为以“教”释“诲”并非本训,很遗憾,他并没有列出根据在何处。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帮马老先生列出了如下五条根据:  相似文献   

10.
<正>情境呈现阅读涵养人生。在阅读中,我们学习知识技能,邂逅真理哲思,领略天地众生。每一个“书虫”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读书秘籍。也许你喜欢建立思维导图,图文并茂地梳理书中的人物关系与情节;也许你喜欢批注摘抄,及时记录阅读时的真实体悟与思考;也许你喜欢在阅读后为自己喜欢的人物作小传……  相似文献   

11.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中有文言文60篇,共设置练习192道,其中扩展性习题有33道,占17.19%,主要分为谈与说的练习、联读的练习、写的练习三个板块:谈与说:①谈对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一次选择(《鱼我所欲也》);②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送东阳马生序》);③查资料,谈你对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的看法(《孟子二章》);④怎样看待文中这种“理想的忧乐观”(《岳阳楼记》);⑤对“像越巫这种骗人又害己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越巫》);⑥和同学们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诗或诗句(《诗词五首》)…  相似文献   

13.
张悦华 《山东教育》2002,(34):14-15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载入《宋史》之中而被广为流传。试问:用半部《论语》处理国事、治理天下,那另外半部《论语》作啥用呢?有答案曰:“半部《论语》兴教育”。《论语》作为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言行集录,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苦学乐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教育理念,时至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广大。孔子首…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由教师“下水”作文,旁及阅读教学,提出:“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确实,无论是从教会学生读书的角度,还是从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教师“下水”读书都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语文教师“下水”读书,读哪些书呢?我认为,首先是要精读作为教材的范文。也许是《教参》越编越详,教案选本越出越多的缘故吧,无形中形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自小热爱读书,一生勤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多读书”、“读透书”是他对后学者、晚辈的一贯要求,更是他自己所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16.
“道不远人”在知识分子看来是一句很温暖的话,你若带着慧眼寻找这些有关生命的真理,除了,辨识和领悟外,就是认识那些在小事中说出道理的哲人,在道理中阐释生活的智者。 我们可以忘记读《论语》,也许深奥,可我们不可以忘记读于丹《论语》心得。  相似文献   

17.
你一定看过太多别人的读书心得,也许阳春白雪,也许正襟危坐,也许屑飞色舞。而我,只想和你聊聊读书的家常。读书,是天底下最悦己的事。我不会听别人说读了什么大部头就自惭形秽。读书的第一要义就是读自己读得懂的书。开卷有益,一本《读者》给你的启示与欢愉也许不亚于某些人名复杂、  相似文献   

1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有)》云:“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其中“方”字,古今注家们作有不同的诠释。笔者就自己读书所及,可将这些不同的训释分为四类:1. 以“义”释“方”。如,何晏《论语集解》:“方,义方也”。2. 以动词“向”释“方”。如,朱熹  相似文献   

19.
《羚羊木雕》戴着一顶《金黄的大斗笠》去看望老朋友《卖炭翁》。晚上他提着《小桔灯》回家。忽然,前面有一个《背影》在晃动,他害怕极了,猛一抬头看见了一颗星,自言自语说:“《这不是一颗流星》。”第二天,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在这里,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先生在给学生们讲《〈论语〉六则》的《最后一课》——《扁鹊见蔡桓公》,他问学生们为什么要读书,学生们告诉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老先生很高兴招待他一碗本地特产——带有《枣核》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读书,有些格言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灵魂高尚的人对话”。小朋友正处在读书求知的最佳时机,所以读书是大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读完一本书,最好是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条件的还可以写成书评,对书作出自己的评论。本期“多味书屋”栏目刊出一组读后感。从这些习作中可以看到,小朋友读的书很广泛。有的是大家都读过的,如《水浒传》、《西游记》、《神笔马良》等等!有的则比较陌生,如《生命的亲吻》等。“奇文共欣赏”,无论是熟悉的书,还是陌生的书,写出读后感既是自己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