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教分离,宗教信仰绝对自由和宗教行动受限制三大原则构成宗教信仰自由制度的支柱。我国《宪法》应明确政教分离原则,完善打击宗教恐怖组织和邪教组织的相关法律,完善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保护。  相似文献   

2.
吴飞 《中国德育》2008,(11):92-92
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冲突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新近发现的文献表明,洛克早年是反对宗教宽容的。本文将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几次讨论放在16、17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指出洛克前后期虽然主张不同,但都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篇政府短论》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16~19世纪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的历史作一简单回溯与梳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宽容与自由并没有严格界限。在向个人宗教良心自由的目标迈进时,某一教派集体得到宗教宽容乃是必经步骤。在教派纷争的宗教改革时期,“教随国定”,即某一诸侯可以决定该国臣民的宗教派别隶属,曾经是挣脱宗教专制的积极成果。它随之被“一块土地,多种信念’的现代法制精神代替。对某些教派的特殊宽容被对一切宗教的宽容所代替。  相似文献   

4.
斯宾诺莎提倡"政教分离"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神权政治"."政教分离"绝非指国家与教会互相独立、平等,而是教会必须服从国家的法律,并且不得干涉政治,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理性的前提之下,人们则可以保持信仰自由.对于斯宾诺莎而言,"政教分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信仰与哲学的分离",也就是为了保障哲学思考的自由.而政教分离的最终实现,则依赖于理性启蒙.可是启蒙到底是否可能,这正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斯宾诺莎提倡“政教分离”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神权政治”。“政教分离”绝非指国家与教会互相独立、平等,而是教会必须服从国家的法律,并且不得干涉政治,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理性的前提之下,人们则可以保持信仰自由。对于斯宾诺莎而言,“政教分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信仰与哲学的分离”,也就是为了保障哲学思考的自由。而政教分离的最终实现,则依赖于理性启蒙。可是启蒙到底是否可能,这正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我校公共课教学部刘万翔教授所撰长篇论文《美国宗教的渊源及诸教和谐共处的原因探析》,见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宗教文化》双月刊2010年第4期。刘文约11000字,从政教分离、司法独立、崇尚教育、法律完备、移民的美国化、  相似文献   

7.
美国宪法与美国宗教信仰自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宪法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性判例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加以保护,并具体从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两方面进行界定,使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宪法观念深入人心。但美国是一个极具基督教传统的国家,信教者人数众多,因而美国的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又十分不彻底,这不仅表现在生活中,而且体现在法律上。  相似文献   

8.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专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檄文,马克思认为国家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即从政教合一、政教分离再到民主国家的过程,国家是人和人的自由之间的中介者,国家发展与人的解放密切相关。这里从国家发展与宗教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的关系来探讨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9.
洛克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洛克(1632-170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自由主义的奠基人。一生著书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上、下篇和《人类理智论》等等。其中《政府论》上、下篇是他的代表作。所以文章主要依照《政府论》论述其自然法理论、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政体学说、自由思想和法治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10.
哈斯卡拉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犹太表现形式,受到了欧洲启蒙基本价值观的影响。门德尔松、威斯利等服膺于哈斯卡拉的犹太思想家坚持以理性原则否定传统拉比的宗教权威,并据以指导犹太教和证明犹太教真理.力图将犹太教改造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性宗教。哈斯卡拉所倡导的政教分离、宗教宽容、普世主义、人的意志自由、真理神圣性以及通过理性获得幸福生活等观念,为犹太社区融入主流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也使得后来犹太教在神学、教义、律法、仪式等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将人的“解放”过程划分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不同阶段的同时,比较系统地对“政治解放”所涉及的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克思指出,犹太人的解放并不是简单的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政治解放”,从而彻底颠覆了鲍威尔等人将“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混为一谈的谬论。通过分析马克思与鲍威尔关于此问题的论战,结合政教分离这一历史现象,试图更好地把握与解读马克思政治解放视域中的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2.
依据人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和人类理性的局限,洛克主张宗教宽容.基于世俗与神圣、公共与个体的区分,洛克将宗教归之于个人的权利和理性选择,使之成为个人的、私人的问题,进而提倡政教分离,以便公共的政府不干涉属于私人的宗教.宗教成为个体的选择之后,洛克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的德性基础何在、社会如何整合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自由主义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对信仰自由和拥有信仰呈现一种宽容的态度;而略占多数的大学生有信仰,并且在有信仰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对宗教和迷信、伪科学,持信仰态度的学生不多,并且不太坚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在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起步阶段,因为历史的尿因,对宗教的认识还不是很透彻。虽然在《宪法》中设立了有关宗教的条款,但是对宗教自由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并且缺乏对政教关系明确的规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与世界潮流接轨,从保护基本人权出发,以更加宽容的姿态迎纳宗教,逐步明确宗教信仰自由和实践自由的范围,加大对宗教自由的法律保护,并认真研究宗教行为与政治行为的界限划分,对宗教团体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宗教思想上笛福受洛克等哲学家的影响 ,反对专制 ,主张信仰自由 ,笛福的这种宗教观集中地从其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的最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东正教.宗教事务主要规范文件是2008年修订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主要管理机构是总统下属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属总统机构序列,伊斯兰教事务主要由穆斯林管理局协调组织.近年的工作重点是宗教组织的登记和备案、宗教活动监管、宗教事务鉴定、遏制打击宗教极端和恐怖势力.  相似文献   

17.
1918年1.21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指令 1.教会与国家分离。 2.在共和国境内,禁止颁布任何妨碍或限制信仰自由、或根据公民的教籍确立任何一种信仰的优先权或特权的地方性法令或决议。 3.每个公民可信仰任何一种宗教或不信任何宗教。凡剥夺信仰自由权的法令,一律废除。 4.国家与其它公法社会机关的活动不得伴随举行任何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8.
《诗序》是汉代诗学的纲领性文件,并尤其以其对《诗》的政教功能的强调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然而,人们历来所论往往着眼于《诗序》对具体《诗》篇的政教性赋予,而很少从整体着眼对《诗序》中《雅》诗政教色彩的集中展现予以关注。然而《雅》诗却是最能反映《诗》的王道政教性质的部分。从《诗序》对于《雅》的评价与阐发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诗序》对《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赋予不但行诸语言,而且在阐释的步骤安排上也存在着更重要的深意所在。了解《诗序》对于《雅》诗的王道政教意义的多层解读,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汉代诗学阐释过程中的经学阐释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33页:《奥地利的“开明专制”》中关于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改革的措施,其中有一项是:“加强对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会财产,实行宗教宽容。”何谓“宗教宽容”?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上都未注明。本人查找了《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历史常识》、《世界历史词典》、《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等书籍,大多都写“宗教宽容”4个字而无具体内容。后来,本人终于在《外国历史大事年表》(唐承运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中找到了答案,现摘录如下,供中学历史教师参考:“1781年,约瑟夫二世颁布宽容令,准许新教、东正教可…  相似文献   

20.
原始宗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原始人的生活。原始宗教思想对“习惯法”起了造模定型的作用。无论是古代印度、古希伯来,或且封建社会的伊斯兰国家宗教经典《摩奴法典》、《摩西律法》和《古兰经》都成为治国安邦的法律典籍,宗教经典成了法律的依据和基础。纵观历史,古代受宗教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法律,在法理思想上不完全健全,甚至有些扭曲与变形。表现在:集立法与执法于一身,人治大于法治;缺乏平等原则,法律不公。宗教法规反映法律的初级性特点。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幅提升,宗教对法制的影响也必然弱化。从历史角度看,政教分离是进步现象,也有利于法律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应当崇尚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