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已经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课业负担的轻重是相对而言的。同样的作业,对思维能力强、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可能是正常负担,而对思维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则可能是过重负担。学生课业负担的轻重与学生的身体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包含三个方面涵义:第一个方面是指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它包括教育内容本身超过了学生可能接受和理解的限度以及课程、书本、练习、测试、补习、竞赛、作业过多所造成的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二个方面是指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由于学习任务重、难度大,考试以考分高低排名次和休息、睡眠时间经常不足,造成学生恐惧、焦虑等过重的心理负担。第三个方面是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经济负担过重。由于繁多的各种读本、练习册、练习卷、习题册和教辅资料等造成了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过重。 一、学生过重负…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全社会普遍关注而又始终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多年来,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教委和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颁发了不少文件;大小报刊频频呼吁,刊登了不少文章;小学升初中也取消了统一考试而改为就近入学……所有这些,都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许多地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有的地方呈愈演愈烈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3,(28):21
政策解读教育部于195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由,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减负问题的正式文件。这个还是繁体字的减负文件首次注意到了当时部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文件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当时所使用的教材有内容过深或分量过重等缺点,使教师掌握教材有困难、学生学习有困难。文件还认为,学生的课外作业繁重和考试多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学生每天忙于应付作业和考试,早起晚睡,中午不休息,星期  相似文献   

5.
陈瑞玲  康钊 《考试周刊》2013,(81):179-180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新时期教育的重大课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包括心理负担和教学用书多、课程多、作业多、辅导班多、考试多等硬件原因,又包括观念层面的深层原因。要全面分析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小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课业负担过重将严重地影响了少年儿童的成长,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学效率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涉及到学校、社会、家庭诸多方面 ,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 ,明确“减负”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对症下药”采取系列必要的配套措施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 ,“减负”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表现形式。既有普遍性的过重负担 ,也有相对性的过重负担。普遍性学生过重负担有 :1.过大的升学压力 ;2.过高的父母要求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3.过多的书本和各类辅导资料、练习册等 ;4.过多的考试、竞赛 ;5…  相似文献   

8.
易明成 《课外阅读》2010,(11):84-84
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过重的负担是制约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减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措施之首,“减负”包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  相似文献   

9.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和关注的焦点问题。认真审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不难看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教育内在的因素。就学校、教师而言,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理性分析 什么样的课业负担是“过重负担”?对此,很难简单地作出科学界定,笼而统之回答是,凡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负担都可谓之“过重负担。”具体说来,可从学习时间量、学习心理体验方面加以考察和认识,以利掌握判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标准和尺度。 …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件,限制中小学校每学期考试次数和考试规模,规定考试后不准公布学生分数,更不准按成绩排名次。上海、广东等地更是全面取消了学生期中考试。笔认为,想通过取消考试来达到“减负”的目的,实在是号错了脉,开错了方。学校教育不能没有考试,学校教育需要考试。  相似文献   

11.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因素对学校教育的综合反映。长期以来,建立在应试模式上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检测以考试为唯一手段,评价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在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及重复学习导致超大学习量;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扩大教学范围,增加教学难度等超纲超教材行为,加重了课业负担。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值,造成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担忧,对考试恐惧,形成心理压力。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意识,狭隘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尽管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是全社会性的,但笔者认为转变学校的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教海采珍     
“减轻负担”须走出十大误区误区之一:不注意综合治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既涉及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也关系到各级政府,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要彻底解决减轻负担问题,必须在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实施综合治理。误区之二:不注意端正教育思想。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病根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忽视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及深化招生、招工、招(?)制度的改革,那么减轻学生负担只是一句空话。误区之三:不注意大胆进行考试试验。学校应遵循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到来之际,改革教学机制,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局限了学生思维,抑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严重地制约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纷繁的教学改革之中,黎世法教授创立的“异步教学法”,却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效率的教改之路。在针对“负担”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中,我校唯一认为没有过重课业负担的就是异步教学实验班。  相似文献   

14.
破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厘清两个因素:一是施加负担者--教师,二是施加负担的“罪源地”--课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炼,提高课堂效率,该解决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而不是仅依靠课下布置大量的作业,用学生的重负担来弥补课堂的低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哪些修炼呢?  相似文献   

15.
目前,广大中小学校都在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轻负担不仅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还要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那么,如何减轻其记忆负担呢?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物理课教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考试是导致教学改革裹足不前以及形成教学诸多问题(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祸因,因此主张取消考试,特别是毕业考试.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它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们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普遍重视。为了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处就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先后两次从学校内部和社会方面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了调查。从学校内部调查了市内6个区的50余所小学的606名1——6年级学生。社会方面调查了工厂、商场、医院、机关共400名学生的家长,涉及到市内132所小学的各个年级。一、我市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市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确有过重现象,个别的还很突出。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班有着不同的反映。考试  相似文献   

18.
赵娟  常双 《辽宁教育》2013,(11):78-79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作为高利害性考试,倍受社会关注,同时对中学教学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尽管适量的课业负担带来的适度压力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尤其是英语学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两极分化明显。如何发挥中考减轻学生英语学科课业负担的导向作用,关键在命题。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某地连续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挥出重拳,先是"书包减重",后是"作业减负",再是推出"星期五俱乐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近日,该地又出台第四项具体规定,取消小学全区统一考试,并禁止给初中学校下达升学率和重点率指标,明确提出从学校、校长、教师三个层面"松绑",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相似文献   

20.
<正> 误识一: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 应试模式下学生负荷过重的问题已引起国人关注,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声此起彼伏,并上升为政府行为。教育部为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对中小学教学内容作重要调整,适当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缩小考试范围,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一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