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章、考证三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显然,这里所说的义理、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作的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炎帝论》序张岂之我和陕西省宝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交往已有六、七年之久。宝鸡市社联的工作,紧紧围绕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来进行,很好地团结了宝鸡市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成绩显著。1993年以前,宝鸡市的学人们已开始研究炎帝和姜炎文化,写出了不少论文和专...  相似文献   

3.
文物库房是文物生命的"守护者"。闻一多纪念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文物库房建设的重要性着手,根据闻一多纪念馆藏品的特性,做好库房的选址、布局、设备安装等工作,极大地改善了藏品的保藏环境,使闻一多纪念馆成为标准、科学的闻一多先生相关文物、资料收藏中心及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4.
自明清对陈友谅历史记述以及近代意义的学术研究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对陈友谅的记载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阶段:一是明清时期;一是民国时期;一是新中国初期,一是改革开放以后。当然文革期间,研究陈友谅直接成果比较少,学术研究是在阶级分析框架下进行,视角相对单一,是学术研究相对特殊的时期。总体来看,近代陈友谅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课题内容较为集中,新史料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挖。  相似文献   

5.
引言:我爱罗兰·巴特 印象中的学作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多才多艺,其章涉猎很广,由严肃的学术研究如对符号和结构主义的探讨至日常生活中各种有趣的题目如摔跤、脱衣舞、饮酒及时装分析,均能条理分明地用生动有趣的笔令读再三回味。从巴特作被广泛地翻译便可证明其学评论流传之广。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最令我心悦诚服的是《今日的神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和北大歌谣学运动的影响下,钟敬文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搜集和整理客家歌谣。他早期对客家民间文学的研究不仅影响了他后来的学术研究,而且推动了我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发展。钟敬文的学术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客家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提出的许多观点,对当今探讨客家民间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经验,以及客家民间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仍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徽宗时期的20余年,词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表现出回归本色当行、注重词的艺术美创造的倾向。周邦彦则是这一时期词学思想转变的核心人物。周邦彦词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对“清真”的美学追求,具体表现是:注重词律的谐关与规范化、精心雕琢而自然天成的辩证创作意识以及浑厚词境的创造。周邦彦继承与发展了“花间”的本色论,确定了本色词应有的状态,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周邦彦的词学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狭隘性,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是姜夔、吴文英等人词学思想之先声。  相似文献   

8.
扉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早已受到学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普及,已经出版了一些读物.  相似文献   

9.
关于艺术一词,《辞海》中对其内涵的解释冗长而抽象,简单地概括则是“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而关于艺术一词外延的界定,则因较为形象而使人具体可感:“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学、戏剧、影视)。”  相似文献   

10.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自海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九月的鄂尔多斯高原,秋高气爽、景色怡人。在这个象征着吉祥、代表着收获的季节里,来自国内外青铜器学术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鄂尔多斯,共同研究和讨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并就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借鉴。这是我市在青铜器学  相似文献   

11.
廖胜先生的学术专著《妇女与太平天国》体现出富有学术研究的自主性精神,这是这部学术专著的第一个特征。廖胜先生认为,要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就首先要对学术研究主体的自主性精神进行建立,要做到这种精神的建立,研究主体就须排除一切干扰、桎梏,弃置自以为是,抵达到一种由内在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认知能力的独到与新颖、学术思想的严谨与深性、评判体系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称2000年为“学理论年”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全球化给人社会科学带来的往往是挑战多于机遇,尤其是对学及其理论,不啻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早在十九世纪,面对当时西方学理论批评界的繁荣局面,曾有学断言那是一个“批评的世纪”,而实际上,如果就流派纷争、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学研究的疆界日益扩大和模糊等现象而言,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中国实际上逐渐形成了“两岸三地”的学地图,亦即以大陆为“中军”,以英式殖民地香港和日式殖民地台湾为“两翼”的学格局。到了战后,这一格局有了新的变化。现在已到.『对这一格局的分合关系进行整合研究的时候。本即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上海”和“台北”作为整合研究的对象,试图提供一些初步的观察和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先回溯了《儒林外史》面世之初关于其“主旨”的两种重要观点,它们影响了整个20世纪学人对该书主题的评述。具有现代意义的批评是从世纪之初鲁迅、胡适开始的。直至建国前,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沿着这一途径不断深入。建国后尤其是在1954年前后,发表了一批论,显示了学人努力运用进步的政治观念和先进的艺理论研究这部小说的水平和成绩。进入60年代后学术研究开始冷寂。“革”期间,少数人对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曲解。粉碎“四人帮”后,学术界拨乱反正,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渐趋正常并逐步走向繁荣,对《儒林外史》主题的概括力求体现出时代精神,又符合作品本身的蕴涵。  相似文献   

15.
谢泳 《东方文化》2000,(6):16-26
吴景超的学术道路和他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平坦的。作为中国第一代的社会学家,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开端,在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时代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首创者之一,他在自己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就敏锐地选择了一种虽然刚刚创立但却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明,陈寅恪是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潜心于学术研究而取得大成就,又具有博丽深遂的才情在文学创作上自树高格的一代大师。他在长期史学研究中总是未能忘情于文学的研究,特别是诗的研究。而作为一代学术大师,他有他的学术体系,这个体系,不妨称之为对历史演进所作的文化史的批评。文章分析了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政治、思想、文学以及宗教、建筑等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引述了他对于元稹与《莺莺传》、沈约与道教信仰的研究,指出,对于陈寅恪来说,文化史批评不是一种偶然性与局部性,而是一种根本观点,那就是对历史、对社会采取文化的审视。他的研究使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得到整体的呈现,使人们更易于接近它的本质。文中结论性的意见是:他是既把以往人类的创造作为自然的历史进程,加以科学的认知,而又要求对这种进程应该具备超越于狭隘功利是非的博大的胸怀,而加以瞭解,以最终达到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文明能有一种充满理性光辉的同情,——这就是贯串在他大部分著作中的可以称之为文化史批评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观点集萃     
季羡林说,文明是对野蛮而言, 文化是对愚昧而言 季羡林在《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一文中论及文明与文化的异同。他写道,所谓文化就是包括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这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或者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文化与文明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文明指的是从一个野蛮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往前发展,人类的智慧增加了,这叫“文明”。文化就是人类力量的往前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中的艺术、科学等的智力的发展。文明是对野蛮而言,文化是对愚昧而言。这两个词,有时候能通用,如,“东方文化史”也可以叫“东方文明史”;但有时候不能通用,如“文明礼貌”不能说“文化礼貌”;“学文化”不能说“学文明”。“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但“野蛮”和“愚昧”又有联系,“野蛮”中“愚昧”成分居多,也有不愚昧的“野蛮”。学文化是因为过去没有文化,学了文化把“愚昧”去掉了。讲文明礼貌是过去不文明,有些野蛮。提倡文明礼貌,把“野蛮” 的成分去掉了。 — —们匕京日报》理论周刊 李宗耀认为:界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应兼取广...  相似文献   

18.
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对于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学术训练来说,都是一个最根本的入门问题。记得在我进入北京大不历史系念本科的第一天,老先生们便明确告诉我们:历史研究讲究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西方学术界受过几年训练之后,我深深感到,这一原则在学术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提醒我们,经验性观察和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闻一多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却鲜有人知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不知道他的人生之路始于美术,不知道他在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美术学院、纽约艺术学生联盟3年的深造及1925年在北平艺专任教务长兼任油画系主任的经历,恐怕也不了解当年他为恢复艺专和创办第一个戏剧系、开创国家正规戏剧教育的贡献,更不了解他美术创作上的高度和艺术理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古都西安筹划人文学术研究丛书事宜,正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和起动之际,这给我们以很大的鼓励,促进了人文学术研究丛书的组稿、改稿、定稿等一系列工作。这里所说“鼓励”并不是抽象的,而有着具体实在的思想内容。在我们的理解中,我国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