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麦克斯"对中国大学生近年创业现状调查数据显示:连续近几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状态都处于低谷。究其原因,其中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笔者因多年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积淀了一定实践指导经验。以弗洛伊德的经典心理理论的视角作为切入点,针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诸多不良现状,指导和培养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资本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2.
容格的心理分析学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但却比弗洛伊德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心理分析美学从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领域拓展到了文化人类学的领域,用集体无意识改写与拓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并对原型以及象征作出了自己独到的探讨,他的理论要比弗洛伊德的理论具有更丰富的美学内容与更明显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The motive forces of literary cre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Milton experienced great losses during his lifetime,which produced deep infl uences on his poetic writing.This thesis,based on Freud’s"repression"and"compensation"theory,analyzes Milton’s psychological state in the creation of Paradise Lost,aiming at exploring infl uences of the poet’s experience of loss on the creation of Satan in his masterpiece.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后弗洛伊德心理创伤理论框架,分析《宠儿》中萨格斯的创伤复原之路,改造124和林间空地传教。指出萨格斯的创伤愈合实践的心理诉求。同时,由于黑白两种文化的强弱力量悬殊,以及黑人社区的缺陷,萨格斯的个人创伤复原实践反而转变成了萨格斯的创伤之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红字》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以荣格的心理原型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荣格心理原型理论的四种基本原型对宗教观念与自然人性冲突的悲剧人物丁梅斯代尔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折射出当时政教合一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人民内心的激烈斗争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批判了清教思想对人们心灵的禁锢与折磨。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透过小说中以作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  相似文献   

9.
What is the use of theory? A psychoanalytic discuss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reud asking whether psychoanalysis could be taught in the university, and then whether it could be learned, provides an occasion for asking about the emotional uses of theory. The paper draws from literature, clinical writing and pedagogy to build a psychoanalytic discuss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at takes seriously phantasies of knowledge made from the creation, conveyance and reception of theory. This learning complex involves symptoms in education: resistance to theory, fear of theory, fear of words, and writing inhibitions. Freud’s third model of psychoanalysis, ‘working through’, suggests a new approach to the use of theory in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日记和书信中的相关评述及梦记录为读懂《乡村医生》提供了线索,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复杂联系由此可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理解这一作品的重要参照,《乡村医生》的若干场景可以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找到来源并得到解释,而这一作品反过来也可以看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戏仿;语言学一精神分析的分析还可以切入到作品的微观层面,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主义式的整合,呈现作品生成的机制;以文学、哲学和宗教传统为参照,作比较研究与寓意解读,可以揭示出这一作品深广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1.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的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之间的关系,又取决于人对外部环境的求同、移置和升华等。毋庸置疑,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后人研究人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说《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通过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小说中主人公赫索格的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发展变化,试图给造成赫索格悲剧的原因以更为合理的诠释,为生活在与赫索格同样危机中的现代人提供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小说《治疗》中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理论基石——神经症、性与潜意识以及三重心理人格——化为文本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的关学构成,成功把一种心理学学说转化为一则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14.
《边城》讲述的是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小说着力描绘的人物是翠翠,丰富细腻、微妙复杂的心理,透过作家精心的刻画,得到淋漓尽致的展露。作家的心理描写可归纳为三种方法:以景烘托人物心理、以人物行为暗示人物心理和直接的心理描摹。  相似文献   

15.
运用美学、教育学、生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弗洛伊德及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分析了心理动因、潜意识、文化等客观因素在绘画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心理结构和绘画状态对绘画过程具有直接影响。提出了解决绘画创作中心理障碍问题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波兰尼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在教师知识研究领域,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并揭示出教师知识中的隐性成分,然而对隐性知识存在形式的研究还极其有限。论文以佛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为基座,通过分析信息加工理论、波兰尼意会知识认知机制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从而揭示出隐性知识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7.
费洛伊德主义,又称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17、18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哲学把理性当作人类本性的传统观点完全对立,强调人的无意识本能欲望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动因,从而也汇入了20世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中,并为非理性主义哲学提供了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围绕"梦"的理论,弗洛伊德揭示了文学家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力和文学"意象"的心理依据。在文学批评上,弗洛伊德坚持采用梦的解析法,主要探索建立素材的变形与创作家潜意识的关联,指明了"性"通往"崇高"的一个出路。  相似文献   

19.
"情结"是心理学术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缘起于他们自身的"情结"。"情结"阐释了作家的童年记忆和创伤经验对催生作品不可或缺的意义。纳博科夫潜意识里的流亡情结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作品,潜藏于其意识中的流亡情结催生了作品,也自然地反映在其作品中。  相似文献   

20.
Freud saw the dream as occupying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s theoretical model. If there were to be problems with his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dream then this would impinge upon proposed therapy and, of course, education as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the instincts and the institution of culture. Wittgenstein, whilst stating that Freud was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raised several issues in relation to psychology/psychoanalysis, and to Freud in particular. Why would Wittgenstein have seen Freud as having some important things to say, even though he was sharply critical of Freud's claims to be scientific? The major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are, in Section 1, the scientific status of Freud's work—was it science or was it more like philosophy than science; the analysis of dreams; rationality, and dreams and madness. Section 2 considers Freud and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ndignity of Freud's notion of ‘the talking cure.’ Section 3 considers psychoanalytic explanations not as theory but as a manner of speaking: ‘une façon de parl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