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安溪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安溪铁观音茶文化已成为中华茶文化和闽茶文化一朵亮丽的奇葩。安溪县如何深化茶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安溪茶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分析借鉴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做法及启示,希望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协同推进福建社会主义文化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现在已蜚声海内外,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从种植到饮用,以及形成独特的文化,乃至向海外传播,佛教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诠释佛教与茶的内在联系,撂讨佛教对唐宋时期茶叶的种植、名茶研制、饮茶技艺的提升、茶文化的丰富、茶道精神的萌芽,以及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以期明晰佛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朝代的更迭,茶叶逐渐被赋予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所形成的茶礼也成为中国婚俗当中极具特色的内容,这与茶叶在普通人家中的地位、茶叶本身的生长特性以及茶叶所代表的精神有关.而经过数百年历史演变的中国传统的婚俗茶礼文化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国风俗文化中具有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提出搞企业文化要避免搞表面文章,要注意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目的和基础.按照大多数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分析,我把企业文化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全篇着眼于企业精神文化.分析了企业家,员工,中国文化传统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强调了企业家作为企业精神文化的领导者和推广者的地位.同时不可忽视员工在优秀企业精神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认同度.文章还要求企业要“以人为本“,注意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茶叶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而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思茅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核心地区,以思茅为核心区(包括思茅、西双版纳、临沧)申报“世界茶树原产地”和“世界名荼普洱茶”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备了地球演化史、物质史、气候学、古植物学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提出搞企业文化要避免搞表面文章,要注意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目的和基础。按照大多数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分析,我把企业文化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全篇着眼于企业精神文化。分析了企业家,员工,中国文化传统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强调了企业家作为企业精神文化的领导者和推广者的地位。同时不可忽视员工在优秀企业精神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认同度。文章还要求企业要“以人为本”,注意利用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的茶和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本文着重介绍中、日两国的茶叶历史、现状及茶道艺术,分析异同,从而加深对其文化心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周晓冰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71-73,97
茶叶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中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形成了与我国风格迥异的茶礼俗.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茶礼俗的分析和比较,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积淀和心理意识.从而加深我们对两国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文化‘活的精神生命’之存在”、“儒家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方面阐释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书的精华,肯定了此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包涵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其建设途径从宏观上也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为加强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现代化建设;强化教育职能,拓宽服务功能,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图书馆文化活动层次,提高馆员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在茶文化上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介绍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中日在历史上就有友好往来。日本在受到我国茶文化的深远影响下,发展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道。同时,提倡我们应该学习和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维系历史,还是滋养当代,中华优秀的茶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本研究在充分挖掘茶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维度来阐释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内涵,并从创设浓郁的幼儿园茶文化环境;精心研发茶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带领幼儿走近真实的茶叶之乡等三个方面来落实幼儿园茶文化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时代精神的儿童。  相似文献   

14.
邵帅 《海外英语》2022,(13):25-27
中国茶文化英译意义非凡,在空间上可以拓展其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彰显我国文化魅力,提升国家形象,同时有助于刺激中国茶叶相关行业的发展。译者译介中国茶文化时在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上应该遵循“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管归化,力求对等适度”的基本原则。这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分别要通过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直译加注和意译、转译、编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试论陶行知的中西文化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陶行知中西文化教育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和历史地位。作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分析了陶行知所揭露的旧文化教育所患的“外国病”、“八股病”的表现和危害,阐述他的中西文化教育观的纲领、取舍标准和实施方法,指出这种中西文化教育观是对近现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西学东渐”等文化教育思想的改造、整合和升华。它同“文化怪杰”辜鸿铭的文化复古主义、胡适的“全盘西化”以及其他人的文化本位论、文化折衷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在精神上则与科学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相一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杭嘉和是《茶人三部曲》中的灵魂人物,他继承了传统茶人的文化人格,将融儒、释、道家文化于一体的茶文化精神展现至极致,表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儒家文化方面,嘉和以仁义为本,形成隐忍、克制、凝重的性格,以注重实际、务实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坚强不屈的精神来面对生活,有着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表现出浓厚的和谐观;在佛家文化方面,嘉和并不信佛,但受茶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人生即苦的思想与平和冲淡、朴素无华的精神;在道家文化方面,重人贵生的理念和无为不争的思想影响着嘉和。嘉和体现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一个纯粹茶人的风范。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大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它们又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文化等几个方面。我们学校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环境文化,包括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和动态的人文环境文化。形成积极开放的物质环境。我们从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等物质文化入手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  相似文献   

18.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和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是我国茶文化典籍的代表作。前者是世界首部茶叶专著,开创了历史先河;后者带有明显的类书性质,为我国古代茶典籍集大成者。因此,这两部古代茶著都具备较强的模因母本效应,被某些异国作者在其作品中直接引用或者翻译成书,从而使其语言文化模因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复制繁衍,但其对外传播现状依旧不尽如人意。笔者在分析了日本和美国等引用例证的基础上,指出异国译者难以避免的“前见”和翻译引用时的主观“意图”,是造成茶典籍传播中出现弱化阐释现象的两大因素,验证本土译者在与原作者的历史视域融合度与语言美学感知上所具的优势,以期强化中华茶典籍的模因效应,将中华茶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简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信息化带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的信息文化构建提供了实践依据;文化概念四层次说,为我国信息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二者有机结合,便产生了有中国特色信息文化系统模式——信息文化的物质文化子系统、信息文化的精神观念子系统、信息文化的行为方式子系统、信息文化的制度规范子系统。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文化建设也正是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文化是千百年来澜沧江畔云南多民族文化交汇的土地上开放出的一朵耀眼奇葩。它与云南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云南、为中国、为世界创造并保留了璀璨夺目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和谐"文化内核和魅力,对当代人类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