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图片是历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是为了配合教学内容而精选出的拍摄(或绘制)的某一瞬间的画面,是历史的再现。有的来源于教材插图.也有的选自教材之外,如邮票、报刊、网络、录像等上的图片。它们以真实、形象、可感的特点为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历史观点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想象依据和判断根据。近年来图片资源的利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应该得到师生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现代研究对于《长生殿》,争议最激烈莫过于它的主题:写爱情?写历史?写历史兴亡感?抑或兼而有之?我们亦欲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长生殿》与《桃花扇》中的兴亡之感,不仅体现了剧作家的民族意识、故国之思等现实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透露出他们对历史、人生的失落感与空幻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人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是以飞本思维方式思考有关社会历史问题的学说。因此,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实践历史观的方法论道路上,反思两种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及其根本原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总体看法,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哲学的历史”或“历史哲学”。辞海中这样界定了历史观: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相区别,又相联系,是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历史观,是在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用作者孔尚任的话说,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历史素养、深邃的历史眼光和严密的历史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客观阐述和科学评价,初步形成了富有深刻内涵和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大历史观”的思维观察历史、以“人民至上”的理念解读历史、以“唯物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集中表现,彰显了其宏阔的理论视野、鲜明的人民立场、科学的逻辑思维等独特而深刻的理论品格。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习近平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从历史深处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但作者孔尚任却选取了"名士与名妓"模式来表现这一严肃的历史主题。不论是从文学表现传统,作者与明遗民交往,还是作者本身对士大夫阶层的反思与对小人物的关注等方面,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尚任选取"名士与名妓"模式写兴亡之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科应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其中史学方法论与历史观又有着密切的依;每关系。但史学理论中的方法论内容的丰富性:不是历史观的原则可以替代的,在以历史观取代方法论的情况下,历史学研究必然出现教条化、机械化和公式化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历史观取代方法论的情况有所改变,史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三)《周书》作者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周书》作者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中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兴亡由于人事的进步历史观。 作为《周书》的主要修撰者,令狐德棻与岑文本都亲身经历过隋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对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体会尤为深刻。严峻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认识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周书》的记述中,反映出作者重人事,轻天命的进步史观。《周书》虽然也记述了一些灾异、祥瑞,但绝少把这些现象与天命直接联系在一起,相反,《周书》作者尽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对“诗言志”的理解可以有两种:实然理解和应然理解。前者着眼于中国诗歌发生史、或一般诗歌发生过程、或中国诗学思想发生发展史等,是站在现实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事实如何”;后者着眼于儒家诗学原则的定位,是站在理想层面上阐说“诗言志”——诗歌“应该如何”。  相似文献   

13.
浅谈历史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对教师的讲述或教科书的叙述提出一些意外性的问题,使教师不知道如何解答。根据问题的特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史事类的问题和认识类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外问题的原因,一是同学生的认知习惯及思维特点有关,二是同中学历史知识的特点有关。学生提出意外问题这一现象,有着一定的教学上的意义,为此,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5.
宋季词史作品数量虽远不如诗史,但也卓然可观,别具一格。主要词史作品有:文天祥后期词、汪元量北行词、刘辰翁入元词和《乐府补题》等。词史之作同诗史之作比较,差异在于:一是诗史完整,词史零散;二是诗史具体,词史概括;三是诗史侧重在史,词史侧重在词。  相似文献   

16.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史观是图书馆史研究的根本性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史研究的视野、对象与最终成就。建国后70余年来,国内的代表性图书馆史观,主要有四种:即唯物史观、文化史观、人文史观和考古学史观;代表性人物有谢灼华、来新夏、程焕文等。其中考古学的图书馆史观虽然最近才被国内学者提出,但明显受到当代西方文化影响,具有革命性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历代注家对《橘颂》写作时间众说纷纭。根据本诗流露的思想内容与四言句式为主、一物比兴到底的艺术形式,综合考证史籍资料和专人论著,可以初步判断《橘颂》大概作于楚怀王十二年、屈原任左徒初造宪令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中西悲剧艺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比较了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代“哀曲”在主人公、情节、悲喜剧因素和戏剧冲突等方面的差异。并指出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化原因,认为西方古典悲剧主要是在形而上层次对生命、对人类的存在等永恒的问题发出哲学追问:而中国古代“哀曲”则执着于现实表象世界,多演绎世俗人物的悲欢离合,宣扬伦理精神。最后以《桃花扇》为例,探讨了中国人特有的悲剧精神——历史虚无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