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7名优秀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在海拔1900m的高原进行了为期3周的训练,在高原训练前及训练后以及为了作为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在海平面水平训练时,我们均做了规范的次极限负荷的运动实验。同时分别测定运动员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静脉血)、最大吸氧量(VO_2max)和能量消耗等几项生理参敷。 其结果是:在高原训练期间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这二项指标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增加,而且表现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最低的运动员他们的这两项指标增加得最多。另外,在上述增加趋势的同时,在高原训练之后,在作相同的次极限负荷训练时,血乳酸(BLa)(毛细血管血)浓度比高原训练前和为了对照而在高原训练前一年的测定结果也呈现出有显著意义的降低。 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有意义的相关关系,在高原训练前和高原适应后,运动员在作规范的次极量负荷时,由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大量增加乳酸浓度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最大吸氧量(VO_2max)保持不变,但在进行次极量负荷实验时,所表现出的较低的血乳酸(BLa)浓度可能是在很短的时间以较高的次极限负荷练习时,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所改善所引起的。 为此,我们提出:原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低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可以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负荷力量训练对举重运动员造血机能、最大耗氧量及运动后血乳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25名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完成为期5周“二大一调整”式力量训练,其中,第1、2周为大负荷周,第3周为调整周,第4、5周为大负荷周,第4周冲击最大负荷。大负荷周为目标总重量30000kg/d,每天2次训练课,调整负荷为目标总重量小于15000kg/天,每天1次训练课,每周训练6天。于训练前、训练第1、2、3、4、5周取周训练结束后次日晨基础状态静脉血测定红系指标,于试验前、后测定最大耗氧量(V.O2max)及.VO2max测试结束后0、5、10、15min血乳酸变化趋势。结果:训练期间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均较试验前显著性下降,但在第5周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出现回复性变化;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减小,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呈增加趋势;调整周内血红蛋白不仅没有回复,反而呈显著性下降。训练期间外周血网织红细胞(Ret)先增加后回复。5周训练后,V.O2max较训练前显著提高,.VO2max测试后0、5、10、15min血乳酸低于训练前对应点。结论:一定量的大负荷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红系造血活动及V.O2max;一定量大负荷力量训练改变定量负荷后血乳酸代谢的动力学特征,其可能的机制是机体清除乳酸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人类体质及运动能力与其他性状一样,属于多基因调控。从决定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上看,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携氧、运氧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体中红细胞的产生是受基因调控的,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基因作用。只有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结合,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最终启动相关基因转录,生成网织红细胞和红细胞。因此,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基因的多态性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关系,对于评定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及作为选取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指标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对48名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后进行血红蛋白尿、红细胞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伏过氧化物酶(GSH—PX)的测定.比赛后尿血红蛋白阳性者18例,发病率为37.5%.比赛后患病组MDA含量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比赛后虽各值亦有变化,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患者红细胞脂质过氧化异常与溶血有明显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运动大鼠溶血红细胞主要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负荷运动后溶血造成的血红蛋白下降组大鼠(血浆触珠蛋白显著下降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上升,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红细胞内ATP含量、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红细胞积分指数IDI值等指标的测定,比较研究了两组大鼠红细胞的能量代谢能力、抗氧自由基能力,综合变形能力等主要性能,同时分别比较了其他指标如血糖浓度、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取向指数OI值等。结果表明:运动性溶血组大鼠三大主要性能均有降低;溶血组大鼠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变化,推断其红细胞分解葡萄糖制造ATP的功能下降,红细胞内SOD活力及血液总SOD活力均有下降,前者降低更为明显;取向指数降低,推断红细胞综合变形能力下降可能与红细胞形态的完整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药致泻结合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对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类脾虚运动性疲劳组(E)、自然复健组(NR)、药物复健组(MR)。建模3周,复健2周。根据大鼠的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结合观察体重、饮食量、粪便和精神状态监控建模过程。实验结果:建模3周期间,每周末定量负荷后相同时点血乳酸值持续上升,训练后安静状态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持续下降,表明已呈运动性疲劳状态。建模21天后,大鼠呈脾气虚证状。自然恢复1周后,大鼠的血乳酸、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基本恢复,但经健脾益气中药复健较自然复健快,反佐类脾虚证的成立。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致泻结合递增负荷跑台训练的方法,能建立类脾虚运动性疲劳模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究18个竞技体育项目1558名运动员间红细胞(RBC)及相关指标的差异。研究方法:采用Symex KX-21N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运动员血液RBC及相关指标参数,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偏差(RDW-SD)和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系数(RDW-CV)。研究结果:不同项目运动员间RBC及相关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N-K子集分析得出:(1)橄榄球运动员RBC相对偏低(P<0.05),举重、射击运动员RBC相对偏高(P<0.05);(2)橄榄球运动员HGB相对偏低(P<0.05),举重运动员HGB相对偏高(P<0.05);(3)橄榄球运动员HCT相对偏低(P<0.05),自由跤、空手道、古典跤、击剑、射击、举重运动员HCT相对偏高(P<0.05);(4)跆拳道、田径、射击、拳击、柔道、手球、水上、橄榄球、举重、体操运动员MCH相对偏低(P<0.05...  相似文献   

8.
G804.7 9415057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中铜锌超氧亿物歧化酶和血红蛋白的影响[刊,中]/林毅//四川体育科学.—1994(1).—1—3图1表4(SML)红细胞//血红蛋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方法//训练G804.7 9415158铁、铜、锌、锰、硒对自由基的影响[刊,中]/常波//沈阳体院学报,—1994(2).—38—41参12(SML)运动生物化学//铁//铜//锌//锰//硒//自由基//疲劳//损伤//影响因素G804.7 9415407“埃尔戈马科斯”可能成为禁药[刊,中]/杜利军∥国外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为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分别对大鼠4周、8周跑台疲劳运动后的红细胞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MCD、计算MCT,4周实验组(Ⅱ)同时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网织红细胞计数.研究结果和结论大鼠连续4周、8周跑台疲劳运动后,红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实验组(Ⅱ、Ⅳ组)异常红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分别达42.4%和83.0%,与对照组(Ⅰ、Ⅲ组)的22.5%和23.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Ⅱ组MCT 2.13、Ⅳ组MCT 2.31,均较Ⅰ组1.93、Ⅲ组1.95显著增大(P<0.05).Ⅱ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加(P<0.01),网织红细胞数增多(P<0.05),显示了一种溶血征象,认为大鼠跑台连续疲劳运动能造成血管内溶血.建议疲劳运动造成红细胞形态的异常和血管内溶血现象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优秀运动员一年训练周期中血睾酮的变化规律,分析运动性低血睾酮的发生与训练周期安排的关系;总结优秀运动员一年训练周期中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在不同训练周期的表现特点。研究方法:以一年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周期,分为春季赛前(3-5月份),赛季(6-10月份),赛后与冬训期(11-1月份),测试江苏省田径、游泳、体操、划船、自行车、篮球、排球、柔道、手球、现代五项等项目的优秀运动员血睾酮、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参数,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运动员血睾酮值均表现出明显的训练与比赛周期特点,冬训后和大赛后较低,赛前较高或一般,出现低血睾酮的运动员不少,且所有项目中都有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低血睾酮,恢复较慢。同样证明了训练周期安排是影响血睾酮的最重要因素;运动员训练中血红蛋白的降低与训练周期无明显相关,在春季赛前血红蛋白低于13g/dl的女运动员比例较其它训练阶段多,达到20%,其它阶段低于10%;在春季赛前血红蛋白低于14g/dl的男运动员比例较其它训练阶段多,达到11%,其它阶段比例较小;除个别女运动员外,未发现发生贫血的运动员;除个别女运动员外,未发现运动员铁营养缺乏;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1.
高原训练对EPO和红细胞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训练是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的生理效应是促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增高,而红细胞生成主要和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关,高原训练中的缺氧运动可刺激EPO和红细胞生成。  相似文献   

12.
壳寡糖稳定耐力训练大鼠红细胞膜的效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壳寡糖对耐力训练大鼠红细胞渗透脆性、畸变率、氧化和抗氧化平衡、膜骨架蛋白相对含量的影响,探讨其稳定红细胞膜的效应.方法:用健康3月龄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按体重完全随机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人参+运动组(阳性对照组)、运动组、甲壳寡糖+运动组(壳寡糖组).阳性对照组、运动组和壳寡糖组进行为期6周的递增负荷跑台耐力训练.训练结束24h后处死大鼠,采血,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渗透脆性、RBC-SOD活性和RBC-MDA含量;电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并计算红细胞畸变率;SDS-PAGE分离红细胞膜蛋白,测定band-3和actin的相对含量.结果:运动组大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脆性、红细胞畸变率、RBC-MDA含量增加,膜骨架蛋白band-3和actin相对含量和RBC-SOD活性降低,与壳寡糖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壳寡糖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壳寡糖能有效地稳定耐力训练大鼠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是一种有开发前途的运动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3.
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尽管运动员贫血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在运动实践中,往往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Hb)浓度明显降低、仍未达到贫血标准的现象却多为常见。这种现象使Hb运输O2和CO2的能力及物质能量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尤其是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影响极大。本文分析了竞走中长跑运动员五周训练过程中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发生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时,前一周网织红细胞参数与后一周Hb水平的相关性,为预测正常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低血红蛋白的出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葛根素对游泳训练小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的消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邻相 《体育科学》2005,25(2):70-72
观察葛根素对游泳训练小鼠血液成分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将 4 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葛根素对照组、游泳训练组和葛根素游泳训练组。游泳训练小鼠分别进行 6周每天 80 min的游泳训练 ,葛根素实验小鼠游泳训练开始后第 3周腹腔注射 6 0 m g/ kg葛根素 ,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 ,连续 3周 ,于游泳停止后 4 h进行尾静脉取血 ,测定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指标 ;次日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结果表明 ,游泳训练组小鼠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血小板数都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P<0 .0 5 ) ,而葛根素游泳训练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葛根素游泳训练组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与游泳训练组比较明显延长 (P<0 .0 5 )。说明葛根素可降低因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的升高、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的增多 ,降低血液的粘度 ,延长力竭游泳的时间 ,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研究长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红蛋白及其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旨在发现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降低时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特点。22名专业游泳运动员参加了本次试验。所有受试者参加正常游泳训练,试验期14个月。在观察期内,大多数运动员Hb的变化在1 g/dL以内,变化大于1.5 g/dL、特别是大于2 g/dL的人次较少。在运动训练引起的Hb降低过程中,早期网织红参数中的不成熟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大,成熟网织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细胞参数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大,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也降低,未发现铁缺乏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王钢 《冰雪运动》2007,29(5):1-5
研究目的:探究高住低训法(HiLo)对提高运动员身体耐力要素的效果和机理,掌握HiLo实施过程中血象指标在不同暴露期的真实释放情况,认识HiLo时的血象指标的变化规律,为HiLo应用训练提供应用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测定优秀耐力性项目运动员(HiLo)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实验表明,中等强度训练的低氧暴露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蛋白含量(MCH)及血球压积(Hct)水平,明显提高短道速滑、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从运动训练时间较长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角度出发判断运动员的运动与贫血关系,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运动性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形态变化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贫血组运动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指标显著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红细胞异常率显著高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不同程度地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红细胞异常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改善红细胞形态,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从而达到治疗运动性低贫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60名青年女排运动员分为A(进行大运动量训练)、B(进行一般身体训练)两组,在运动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E花环形成试验,同时作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测定。A组大负荷训练后伴随疲劳的出现,免疫机能下降,24小时后恢复;B组免疫机能未下降或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9名女子散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间生理生化等指标的监测研究,发现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血清睾酮(T)、血尿素氮(BUN)对负荷量反映较敏感,血清皮质醇(C)、肌酸激酶(CK)、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对负荷强度反应较敏感,血红蛋白应结合其他反应较灵敏的指标如BUN、CK、RPE等综合使用,并注意个体差异性,以及时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血液全血和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影响,并探讨2,3-DPG与运动性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国家跆拳道青年队和北京石景山运动技术学校中长跑2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和血红蛋白指标结果分为女性贫血组(n=8)、女性对照组(n=10)、男性贫血组(n=4)和男性对照组(n=6).应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HiCN)和紫外测定法用于测定运动员血红蛋白和2,3-DPG水平;结果:运动性贫血男女运动员表现出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运动组的特点(女性对照组134.40±6.74 mmol/l,女性贫血组119.75±6.48 mmol/l,男性对照组144.00±7.04 mmol/l,男性贫血组109.75±11.50 mmol/l,P<0.01).无论是分性别还是不分性别,全血2,3-DPG和红细胞2,3-DPG均未表现出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血和红细胞2,3-DPG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性贫血运动员不比正常对照运动员具有更高的2,3-DPG;水平,说明从氧分离曲线右移的适应性角度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