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云丰 《考试周刊》2012,(88):54-54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小语上的一篇文包诗,“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此类课文的教学应根据“文包诗”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它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应根据“文包诗”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一、文包诗课文的教学取向"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一种新尝试。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古诗。故事大多为编写者创作,讲述诗人作诗时的具体情境,与诗相关的知识和作者情况,其用意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解读《咏华山》采用一种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显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引子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华山的高大、壮美。3.了解诗、文的联系,拓展文包诗类型课文的学习,渗透学习方法。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很多名山大川,吸引了中外游人。(课件出示)你们看,这是高耸入云的华山,它的山…  相似文献   

6.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学习生字“幼、佳、倍”,借助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2.通过文,体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李广射虎》一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讲述了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的故事。课文创设了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讲述了一个关于“飞将军”的传奇,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8.
谭学健 《师道》2013,(10):22-22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9.
蒋凯 《文学教育(上)》2011,(18):136-136
为了准备公开课,我选择了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苏教版“文包诗”课文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作为一种新的课文结构形式,要求教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运用新观点、新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诗的创作背景和经历编写成的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  相似文献   

11.
磨课历程 一、备课——千呼万唤始出来《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我首先在网上浏览了很多相关资料,体会了第六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温儒敏教授、崔峦理事长的报告精神……然后围绕“文包诗体裁的文章什么是主要的?是文还是诗?这类文章,应该怎么教?教文还是教诗?它们的联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13.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由此看来,文包诗是课程的创新,对于良好开展苏教版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多元化视角来看,文包诗并不是非常合理的,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4.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由此看来,文包诗是课程的创新,对于良好开展苏教版语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多元化视角来看,文包诗并不是非常合理的,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多元化视角出发,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包诗"予以审视。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怎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先来看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不是一首古诗的教学目标,而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课文题材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不同,为什么目标却如此雷同?  相似文献   

17.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18.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有时也选入一些“词”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上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文是诗头,诗在文中,学文是为了理解诗的含义及其表达的主旨。在这篇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两次不同的教学,笔者进行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第一次教学:"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言行之中读出别情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外在的语言和动作,都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黄鹤楼送  相似文献   

20.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我首先思考的是,如果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人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这是这一类课文教学的一般模式。笔者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试图通过教学,给学生一把走进文包诗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