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被民间称为"飙车案"的杭州"5·7"交通事故,从一条窄窄的斑马线升腾为一场舆论狂飙.让我们思考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的强势挑战?如何防控小事件演变为大风波?信息发布,怎样把握快速与准确的关系?怎样协调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当事件仍在调查中,如何避免信息发布"空窗期"?当政府还没有发布权威信息,媒体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深圳"5·26"醉驾飙车案发生后,一些媒介报道过度渲染,使得民众"仇富心理"迅速泛化。笔者选取南昌市周边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仇富心理"泛化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突发事件为其提供了感染路径,而媒介报道凸显利益因素则制造着隐性风险。本文认为,只有通过诉诸媒介文化的公共取向,才能扭转"仇富心理"泛化带来的社会反向情绪,并从根本上矫治这种社会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3.
深圳"5·26"醉驾飙车案发生后,一些媒介报道过度渲染,使得民众"仇富心理"迅速泛化。笔者选取南昌市周边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仇富心理"泛化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突发事件为其提供了感染路径,而媒介报道凸显利益因素则制造着隐性风险。本文认为,只有通过诉诸媒介文化的公共取向,才能扭转"仇富心理"泛化带来的社会反向情绪,并从根本上矫治这种社会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4.
黄璀 《今传媒》2012,(8):27-29
本文以近期发生的"深圳飙车案"为研究范本,分析在突发事件中如何运用联动模式使得舆论监督发挥更加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的持续互动成为该模式的核心。同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完善更好地推动事件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5.
程远州 《青年记者》2009,(16):50-51
2009年5月7日,杭州发生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在人行道上被正在飙车的胡斌当场撞死。继而引发社会舆论狂潮,一起交通事故迅速上升为公共性事件。“杭州飙车案”发生后,相关部门的语焉不详和暖昧态度,各种小道消息的真伪难辨,网络信息的瞬息万变,再加上诸多报道内容的相互冲突,使得事件本身迷雾重重,解释性报道呼之欲出。在这起公共事件中,解释性报道究竟要解释什么、如何解释,才能还原事实本质,对读者有个“完满的交代”?  相似文献   

6.
张琪 《新闻世界》2011,(10):132-13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断构建和拓展网络公共领域的空间,但是网民参与中也容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河北大学飙车案"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网络的关注,并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不断制造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深圳飙车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从事件发生、网络发酵到公众强烈质疑,都具有引爆式特征《晶报》连发8篇社论表达对本城事务的高度关注,在设置议程时,与公众议程、官方发布的权威声音良性互动,既没有强迫读者、公众"怎样去想",也没有淹没于网络舆论,更没被深圳交警发布的官方声音所左右,而是从多个维度对事件条分缕析,告诉受众《晶报》"在想些什么",提供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杭州飙车案"报道看网络条件下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7日晚发生在杭州闹市区的飙车肇事致人死亡案,从一起原本并不复杂的交通肇事案件,逐渐演变成为引起全国各地媒体、网友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 过度依赖网络,网络的肆意性就会很容易地动摇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基本准则,如准确权威、客观公正等,从而产生社会责任缺失等诸多负面影响和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冬林 《新闻世界》2014,(8):377-378
近年来,在诸如"躲猫猫"、李刚门、杭州飙车案等一系列事件的始发与推进中,网民意见借助网络平台逐渐聚集、碰撞、重塑,并通过群体的力量使网络空间的声音散播到整个社会之后,媒介议程逐渐发酵并提升成为社会公共议程。在网络意见井喷式爆发与传统媒体放大聚焦的过程中,事件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解决与回应,最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公共事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由此可见,网络动员中网络意见得到了集合与表达,并且统领与贯穿事件始终,与政府的行为与政策发生互动,以微观的视角呈现了在媒介环境内社会大众与政府之间的动力机制与架构框架。  相似文献   

10.
网民评论的舆论效应——以“杭州飙车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红霞 《新闻世界》2010,(5):164-165
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表评论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大规模的网民评论常会产生巨大的舆论效应,影响着网络事件的发展。本文以"杭州飙车案"为例,对网民评论的作用与危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淼 《新闻世界》2012,(5):123-124
网络民意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借助或通过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所反映、表达、实现的社会公众思想、舆论的趋向和导向。本文以杭州I飙车案为例,分析网络民意对公共事件的影响,并就如何看待网络民意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7日,杭州发生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在人行道上被正在飙车的胡斌当场撞死.继而引发社会舆论狂潮,一起交通事故迅速上升为公共性事件."杭州飙车案"发生后,相关部门的语焉不详和暧昧态度,各种小道消息的真伪难辨,网络信息的瞬息万变,再加上诸多报道内容的相互冲突,使得事件本身迷雾重重,解性报道呼这欲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多元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出发点,基于个案研究法,聚焦于欢案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过程,从媒体和公众两个角度探寻于欢案何以能够从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成为众人关注的公共事件,并最终实现舆论与法律之间的良性互动。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有助于提高新闻事件的"可见度",而大众传媒则在引导和凝聚舆论方面作用显著。围绕事件议题而形成的事件公众,通过诉求多元、情绪与理性交叠的讨论和互动,有助于获得司法机关的正面回应,推动事件进入政策议程,并最终在人性伦理和法律公正之间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14.
金山 《东南传播》2010,(1):25-27
“三菱跑车撞飞路人”的浙江杭州“5·7交通肇事案”因其戏剧性的矛盾与恶劣的社会影响成为2009年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从“5·7交通肇事案”的新闻报道入手,以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五大观念为指导,以媒介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托,从媒介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双重维度分析该事件中导致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并围绕媒介、政府、民众三大核心要素,总结该事件对于媒介生态调试的启示,旨在为舆论监督中媒介生态平衡的维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7·5"事件属于重大突发性事件,虽然与台湾关联性较小,但其激烈的冲突性和敏感的政治性吸引了台湾媒体的极大关注。总体来看,台湾媒体普遍把"7·5"事件当成报道  相似文献   

16.
王旭  王松 《新闻世界》2011,(8):324-325
在新闻报道领域,对于中国所发生的诸如藏独闹分裂、东突暴动等敏感性事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存在有失客观的现象。虽然国际媒介话语权的天平偏向于西方媒体,但中国媒体一直没有放弃对话语权的争夺。本文以"3·14"、"5·12"、"7·5"事件为例进行文本分析,透视中西方媒体在中国新闻事件中的话语权争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杭州5·7和8·4两起标志性交通肇事案的发生,闹得全国舆论波涛汹涌。突发公共事件一时又显得此起彼伏,为各媒体热议。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呈现海量、快捷和恣肆的流动特征,传统媒体在采擷过程中已被逼出了一个抢的业态,而网络传播又显示出其快捷、灵动、无孔不入的特征,导致政府在处置这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总  相似文献   

18.
"杭州飙车肇事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使得这起交通事件演变为一起社会公共事件,并对司法审判形成不同程度的舆论压力.互联网信息时代,舆论监督司法已出现了新的局面,一旦事件引发公众"情感沸点",网民就开始自身"设置议程",新的网络民意引发主流媒体关注然后继续在网络上形成更大的民意,这种螺旋式的舆论监督方式已成为近期常态.如何看待这种新的变化并把握其特点,对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多名无辜民众伤亡.铁的事实证明,这是一起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事后部分西方媒体无视事实、歪曲报道,严重背离了其标榜的"客观、公正、独立、平衡"的新闻观.部分西方媒体针对"7·5"事件的不实报道证明,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为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服务的西方媒体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20.
崔丽 《青年记者》2010,(1):58-59
近一两年来,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接踵而至: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贵州瓮安事件、重庆等地出租车罢运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刺死官员案……事件的发生愈发频密,事态严重性质逐步升级,呈现出群体化倾向,而且其中相当多的突发公其事件属于涉法类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