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学情·学法】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土地情思”。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  相似文献   

2.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职教第二册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单元也选中它。在单元导读中,编者这样写道:“《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叙述的是廉蔺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放弃名位之争的故事。学习本单元的古文,要疏通文字并反复朗读,要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文言诗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这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有大格局,依据教材特点,先明确每个单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再以单元为单位,围绕单元主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统整教学。这样教学,以学生为本,能有效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真正习得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5.
犤单元读写要求犦一、本单元包括中国新诗和外国诗。阅读要求理解每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所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深刻含义或道理,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表达方法,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二、改写是本单元的写作中心。改写,主要是表达方式或表达角度的改变,其实是对原作的一种再创作,需要丰富的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改写要过好“三关”:语言关、材料关、表达关。犤单元重难点犦一、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二、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三、学习对比写法的运用。四、学习比…  相似文献   

6.
杨桂姝 《辽宁教育》2007,(10):56-56
一、说教材 《望月有感》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以白描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兄弟姐妹流离异地的真实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中期藩镇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的痛苦。学习这首诗要求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反复的吟诵中探究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选自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是这次课程改革中重新编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它既是一则生动而有趣的史料,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本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显唐雎睿智,耐人寻味。文章展示的矛盾冲突尖锐,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个性鲜明,是一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文。学习本课,除了能掌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外,还要挖掘文言材料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古代的人和事对现代的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根据单元提示中关于“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并结合这篇课文在第四学段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我觉得,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要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是对作品的理解,是读者贴近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书”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能够把握。但这一阶段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我们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9.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属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与思乡”,学习要求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0.
裁判亮分     
文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科学,不是研究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就是体会作品背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读出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其实,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我以为音乐来得更直接也更深刻,且更容易把主体感情传递给客体,给人们带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一首歌就是一首诗,诗也是从民歌中孕育而生的,音乐与文学似乎一开始就是难以分割的。由此,我想到在我的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并大胆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这样要求我们去鉴赏诗歌的:“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这就是‘感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应该使学生正确认识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被历代诗论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归园田居(一)》和《饮酒(五)》正是通过歌咏田园生活反映诗人隐居思想的代表诗作。所以在高三年级教这两首诗,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本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社会现实的思想感情,还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表现的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列出的语文要素。在这个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教师要能够从单元整体目标出发,并且能够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搜集与整理等知识的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14.
《荔枝》(人教版第11册)是当代作家肖复兴的作品。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设身处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为此,教学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式,让学生走进教材去领悟《荔枝》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谭明 《职教论坛》2002,(10):39-39
吕叔湘先生告诫我们:“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据此,我想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阅读赏析部分的教学谈一些个人肤浅的认识。一、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都是完美统一的:特定的内容决定特定的形式;优美的形式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会美文的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以作品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感染学生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例评析一、关于教材(一)教学目的要求、重难点的确定。1 教学目的要求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周总理崇敬、爱戴、怀念的感情。2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3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二)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重难点的依据。从教材所处的地位看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在中年级段的训练的基础上开始安排篇的训练。本册第四组教材读写训练的重点是“…  相似文献   

17.
备课活动,无非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是教的内容,“怎么教”是教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确定“教什么”是备课的关键。特别是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化为学习对象。对于任何一篇课文,其优美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不是任何一名语文教师能一眼看穿的。因此,我们语文组的说课活动,始终特别注重“说教材”这一环节。特别是新的教学大纲颁布实施以来,我们逐步改变了以“说教学过程”为主体的传统,“说教材”成为说课活动的主体。一、说教材的艺术美教材的艺术美,就是课文的语言艺术美。主要包  相似文献   

18.
刘学习 《现代语文》2011,(10):84-8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主要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教材对资料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视,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语文要素,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对于学生如何借助资料学习课文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据助学资料的不同功能,可将其划分为背景资料、互文资料、拓展资料和异版资料等。  相似文献   

20.
主要环节 认识诗人,了解背景——理解诗意,感悟意境——品味赏析,体会情感——反复朗读,吟咏成诵实例概述学习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环节,认识诗人,了解背景。我们常说“诗如其人”,可见,诗人的性情、创作风格、人生经历等都对其诗的创作起着重要作用,本环节,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下注释,到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乃至上网查找相关信息等方法,了解诗人杜甫其人及写此诗的有关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