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本文如同有关青春的一部宝典,独辟蹊径,用26个字母将关于青春的思绪片羽整理一遍,几乎囊括了青春的所有内涵。“理想”和“梦想”是青春的灵魂,“激情”和“朝气”是青春的标记,“进取”是清晨的旋律,“思想”和“智慧”是青春的火花,“运动”和“力量”是青春的血脉,“友谊”是青春的桥梁,“优美”是青春的潇洒,“快乐”是青春的永远,“洗礼”和“压力”是青春的试金石,“遗憾”和“错误”是青春的缺憾,“时尚”是青春的代表,“独立”是青春的擢升,“抉择”是青春的勇气,“等待”是青春的沉静,“谦逊”是青春的成熟,“专心”是青春的珍重,…  相似文献   

3.
“衣冠禽兽”一词,是用于比喻表面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其实道德败坏的人。语出《镜花缘》第43回“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其实衣饰上的禽兽,是清代官员官阶高低的标志。 清代文官外服,一品的图案是“鹤”,二品的是“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雁”,五品的是“白鹇”,六品的是“鹭鸶”,七品的是“溪鶒”八品的是“鹌鹑”,九品的是“练雀”。 清代武官的外服,一品的图案是“麒麟”,二品的是“狮”,三品的是“豹”,四品的是“虎”,五品的是“熊”,六品、七品的都是“彪”,八品的是“犀牛”,九品的是“海马”。  相似文献   

4.
独立寒秋     
独立寒秋。毛泽东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苏轼想到的则是“寂寞沙洲冷”。所以,“独立寒秋”仅是表象,实质是心中的那份情结。只要心中那份“独立寒秋”的情结在,无论是“独”是“众”,是“寒”是“暖”,是“秋”是“冬”,  相似文献   

5.
我家对门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幼儿园。有一天,我画了一个圆圈如“O”,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西瓜!”“是烧饼!”“是铁环!”“是鸡蛋!”“是足球!”“是乒乓球!”“是脸上的小酒窝!”“是小镜子!”“是大铃铛!”“是圆月!”“是圆洞!”“是老师的大眼睛!”…… 我随手又画了一条曲线,如“──—”,让孩子们回答:“这是什么?”孩子们又争着抢答:“是海上的波浪!”“像一条蛇!”“像一根绳子!”“像长城!”“像海燕的翅膀!”“像驼峰!”“像一条带子!”“像一条弯弯的…  相似文献   

6.
引探成功论     
引探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探求的有机结合。“引”是对教师的“教”来说的,“探”是对学生的“学”来说的。所以,抓好教学的核心是做好“引”与“探”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与“探”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引” 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中,有人是“教者”,有人是“师者”,何为“教者”?何为“师者”?由“教者”转化成“师者”,需要几步?“师者”首先必须是“教者”,但“教者”不一定是“师者”,“师者”是上位的,而“教者”则是下位的。由“教者”到“师者”需要教师把功夫花在学生身上,把功夫花在课堂内外,成为“师者”,不但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演”是肢体视觉语言,是为展示“奏”(技术)而服务的;“奏”是肢体听觉语言,是实力的象征和标志。“奏”是“演”的前题,“演”是“奏”的升华。“奏”是红花,“演”是绿叶,二者是标与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诊所     
“装潢”是“装饰物品使其美观”的意思。将“装潢”写为“装璜”是不对的。“潢”的本义是“染纸”。最初“装潢”的仅限于书画,后来就不限于此了。“璜”是半壁形的玉,没有修饰的意思。显然,用“装璜”组成词是没有道理的。“安装”与“按装”经常看到将“安装”错写成“按装”的情形”有的人可能认为“安装”是动词,要用到手,所以就加了提手旁儿,其实这是画蛇添足。“按”是四声字,读an.“安”是一声字读an。声调辨清了,“安装”(anzhuang)就自然不会写错了。“黏”与“粘”“黏”读音nian。“粘”有两个读音,即zhan与nian。…  相似文献   

11.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分,如何集兵应战,是所有国家统治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略述汉代的兵和兵役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兵,是指战士,然而在汉代,作为军队基本要素和基础构成的战士,主要不用“兵”来名之。“兵”字在当时主要的含义是指武器,当时多用的名称是“士”或“卒”,如:“战士”、“甲士”、“介士”、“卫士”、“骑士”、“楼船士”;“士卒”、“吏卒”、“甲卒”、“县卒”、“戍卒”、“卫卒”、“正卒”、“更卒”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士卒”和“吏卒”。以“兵”指称战士个体,则比较少,而且往往是与“士”或“卒”相连为一个…  相似文献   

12.
和蔼可亲日返害度往妨安排跋山涉水略见一斑“蔼”是和气的意思,上边是“‘”。不要错用为“暮霭”的“霭”(云气)。“安”的意思是装置安置。不要再加“才”旁,错用为“按下去”的“按”。“跋”从“足”旁,意思是翻山。不要错用为“拔草”的“拔”。它的意思是大致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推知全体。“斑”指的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斑字中间是“文”,不要错用为“上班”的“班”。“邦”是国家的意思,不要错用为“帮助”的“帮”。“弊”的意思是害处、坏事。不要错用为“隐蔽”的“蔽”。比喻指出别人的错误,加以…  相似文献   

13.
文艺修辞鉴赏犹如“曲径通幽处”,“曲径”是文艺作品的文辞,“通”是修辞手法的分析,“幽处”是作品内涵和题旨情境。“由辞探意”是文艺修辞鉴赏“登堂入室”的必由之径,“以意逆志”是文艺修辞鉴赏“龙宫探宝”的必要手段,“显辞达意”是文艺修辞鉴赏“凤鸣九霄”的最高境界。分析一篇作品必然要经过“由辞探意”、“以意逆志”,以期“显辞达意”总揽全满之精要,这便是理解“辞”、“意”、“志”的三味。  相似文献   

14.
信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简”、“笺”、“牍”、“札”、“素”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  相似文献   

15.
李艳 《文学教育(上)》2010,(20):132-133
一.现代汉语中的三种“罢了” (一)“罢了” 孙锡信(1999)认为,近代汉语中的“罢了”是“罢”和“了”的组合,“罢”和“了”本都是动词,意思是“完结”、“结束”,组合在一起,“罢了”仍是“结束”、“完了”的意思,常充当谓语。如:  相似文献   

16.
房产类契约涉及房产的计量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常用不同的房产类量词。福建畲族文书契约房产类量词主要有“间”“?”“橺”“堵”“植”“透”“所”“座”“号”“位”“栋”“块”“爿”“撇”“僻”“进”“扇”等,经考证,“间”“?”“橺”“堵”“植”是表示房屋局部的量词,犹“间”,但它们出现的地域有差异;“透”“所”“座”“号”“位”“栋”“块”是表示房屋整体的量词,犹“座、幢”;“透”除用于房屋整体,还可用于表示房屋局部;“爿”是表示半的量词;“撇”“僻”是表示附属建筑的量词;“进”“扇”是间接表示房屋的量词。房产类量词考释,可以反映契约的地域性、复杂性,也有助于补充词典释义和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说唱不分家”,唱歌是学说普通话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唱歌讲究“吐字归音”,即音乐老师常说的“出声、引长、归韵”,把字音分成“字头”、“字腹”和“字尾”三个组成部分。“字头”即音节的声母或声母加介音,“字腹”即音节的韵腹,“字尾”即音节的韵尾。如“雄”xióng的“字头”是xi,“字腹”是o ,“字尾”是ng;“洲”的“字头”是zh,“字腹”是o,“字尾”是u。在吐字归音时,要求把这三部分自然  相似文献   

18.
《老子》书里,道>象>物>精>信构成连续性和包孕性的序列。精是物的极微细者,相当于《墨子》的“端”和古希腊的Atom(原子);那么“信”就可能是“亚原子”,进入“量子论”的范畴。而“信”近于“非常名”的“名”,是“语言”,是“信言”,颇像后现代思想者所谓“话语”。原始思维里,“语言”或“话语”具有创生功能。万物的原初是“无名”,“有名”才是万物的母亲。世界是在被认识、被命名以后才成为人类的对象,成为“人化的自然”,“文化的自然”,亦即“话语化的自然”。也许可以在此视界下理解“解构主义”所说的“话语”先于“实在”。而“道”也有“言说”即“话语”的涵义,然则“信”(信言)又是道的超微存有或原初状态。道回归为“信”,“信”再现为“道”,构成“永久循环”,螺旋上升,臻于无穷  相似文献   

19.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者”字的解释是:“者,别事词也,从白(?)声。”并且说“(?)”是“古族字”。可见“者”是形声字。有的古文字家认为“者”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没有出现,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古“香”字。许慎所说的“词”指的是虚词,“别事”是指区分、区别不同类事物的词。然而对于“者”字的理解,古汉语专家、学者亦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结构助词”,有的认为是“代词”。通过古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我们认为“者”是特殊的指示代词,同时又是语气词,“者”同其他词组成的结构,称之为“指代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名不副实的“短书”书信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书”“简”“札”“帛书”“尺素”“尺牍”“尺翰”“尺简”“尺牒”“笺”等,而通常不称“信”。“信”与“迅”通,指的是送信的使者,和“书信”是两码事。文字的发明是书信产生的首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