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诗歌研究是一个生长、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非结论,是一个尚有极大空间、尚待多视角挖掘的包含着多种可能性的研究范畴。本文从几位典型西部诗人入手,通过对流于其笔端的生态乡土情怀,以及西部诗歌如何通过对乡土景况原生态的全貌呈现和横截面式叙述,使乡土诗歌以一种极平实、极平淡的笔调把传统诗歌中先验美学观念的遮蔽巧妙地过滤掉,从而使本来陷入瓶颈的诗歌艺术产生了一种源自于生活本真样态的新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含着古老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风民俗。本文着力从"乡土"入手,分析中国先民的乡土意识,文化情怀,以及在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从中提炼出民族心理,来为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建设者与受益者,也是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目前,在城镇化的不断进程中,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乡土文化的退隐向势与乡村教育边缘化使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逐渐淡化与稀释,农村中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日渐式微。重塑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需要优化乡土情怀培育环境,唤醒乡土教育功能,提高在外人员的返乡意识,激发农村教师的教育热情,以及发挥本土化人才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立足乡土大地、厚植乡土情怀、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明确了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的内涵,即坚守乡村教育初心、增强乡土教育智慧、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融入乡土文化生活,指出乡村教育的异化、乡村生活的逃离、乡土文化的割裂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失落的主要原因,而强化责任自觉、能力自觉、行动自觉、文...  相似文献   

6.
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对他们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且愿意扎根乡村将产生直接影响,高师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怀的渗透.笔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情怀的一些情况不尽人意,存在教师主动渗透乡土情怀的意识不够,自身乡土文化素养缺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不足,乡土情怀相...  相似文献   

7.
乡土情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培育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可以激发农村中学生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强烈意愿,可以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形成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互哺与共生的关系.培育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需要学校重塑教学内容,开发乡土教材新形态;加强农村中学生热爱自然的教育,重视人文情感关怀;实行家校共育,推进乡土教育可持续发展;进行社会哺育,保护与重建乡土文化载体,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土情怀在当前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能力,更好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主要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两者的内涵,阐明了乡村教师生成乡土情怀的重要性,还从乡村教师个人方面和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提出了培养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策略,为更好推进乡村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诗人雷平阳以云南风物为母体,创作了大量敬畏生命、感怀乡野、回归自然、思索时光流逝的作品,抒写了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诗意的凋敝和善良人性的丧失.在他的诗歌中,故乡、亲人、生命、河流、时光等成为他诗歌的主角,仔细审视可以发现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生态意象.  相似文献   

10.
乡土情怀是基于自己熟悉的故乡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高尚心境。乡土情怀既是自然资源又是人文资源。语文教师积淀丰富的乡土情怀和教育素养才能构筑教育人生。为了给学生打好语文的底子,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返璞归真,建立民族自尊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拟探讨农村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乡土情怀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对江西省的405名农村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工作压力各维度与农村小学校长职业倦怠正相关,乡土情怀与职业倦怠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压力中的主管领导、人际关系、家校冲突等方面对职业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乡土情怀负向预测职业倦怠,同时还调节部分压力源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结论:工作压力是农村校长职业倦怠的风险因子,乡土情怀则是保护因子,同时乡土情怀可以减弱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负向影响。这些结果为农村教育领导的选拔及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的源头活水在于对乡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高校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应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以实现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但随着乡村社会变迁,村落共同体消解,乡土文化出现衰落;加之社会转型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多元;另外从制度确定到观念跟进,还存在“文化堕距”,这些都是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之下“,社会学概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理论自觉”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实,内涵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要素。以“社会学概论”课程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田野调查、体验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国情怀的多元表征与文化渊源,将乡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增强大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对社区的主体感、对国家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作为“乡土情怀”培育的主位因素,起着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乡土教育信念不足,缺乏乡土文化自信”与“寻根意识亟须唤醒,乡土文脉亟须传承”的问题,教师应以“幼儿文学”课程为载体,从儿歌、幼儿诗、童话、绘本等各种体裁入手,唤醒其乡土记忆,追忆其乡土情怀,培育和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教师可以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魂,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从“目标重塑,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实践育人”“资源组建,群体认同”三方面着手,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乡土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热爱、扎根乡村教育的精神动力,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坚实之基。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自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不多等原因,导致其乡土认同感缺失、乡土归属感孱弱、乡土使命感不强。基于此,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自我内生式成长。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需要。现行基础教育语文教科书未能在乡土文化与青少年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乡土文化内容不足、内容结构失衡、相关选文数量不足、文体体裁单调,编制选文的方式单一、传承路径窄小。建构选文观,剥离乡土文化单独呈现,合理分布乡土文化并作分段要求,拓展路径深化生成,将有利于教科书乡土文化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以其本色的民间立场在其文本创作中营构出了一个原生态的晋东南乡土民俗世界。其独异文本的形成一方面缘于作者对乡村现代化转换的焦虑与期待,另一方面缘于作者那份厚重的乡土情怀。文章主要从乡土立场、乡土意识、乡土文本形式三个方面论述赵树理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8.
语言尤其是方言,常常成为作家故园情怀存储和释放的载体。陈忠实吸纳方言土语的文学书写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追溯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对乡土家园的情感依恋密切相关,不仅蕴积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还无意识进入他的散文书写,甚至能突破诗歌文体的禁忌。  相似文献   

19.
乡土情怀是爱国情怀的基础,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要从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入手。为此,我们组织了"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课题组并积极开展了初期活动。以湖南新宁为基地,分别在高中、初中安排了实验班,并发放了《传统文化调查表》《本土传统文化习俗调查表》和《本土传统文化调查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乡土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或者正在走向消失;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许多本土优秀传统习俗找不到皈依;中考、高考的功利影响,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没有探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乡土情怀的严重缺失,因此,语文教师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培养"根"基。  相似文献   

20.
刘双红出身于乡村,是湖南"桃花源诗群"的一员,其诗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创作来源于生活,扎根在大地,烙下了乡土的印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宁静之美.刘双红诗歌创作的审美特质体现于多层次结合的感官书写、对话中表层与深层含义并呈、乡村经验与主体情怀融合,充分展现了刘双红扎实而认真的写作态度、深邃的思想与创作理念及其诗歌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